第251頁
這次叛亂蠻人可謂是舉族叛亂,不管老弱,只要能拿起兵刃的,都響應叛漢,能有這般兵力規模也是應該。漢軍經過幾番激戰,死傷甚多,兵力也只剩兩萬出頭了,特別是伏泉引為心腹的那四千精兵,那夜阻擊龔蘇率領的撤退的蠻軍,死傷近半。
不過,蠻人若來僅僅是守城的話,伏泉憑著堅城還是可以固守的,但僅僅是固守,對他而言也是無用,他要的是平定蠻亂,不平定一切都是無用之功,
官署大堂里,伏泉麾下一應文武齊聚一堂,此時討論沒有其他事情,便是如何解決當前局勢,可是下面眾人竊竊私語了好久,也沒有個辦法。
蠻人躲於深山之中,漢軍若要討伐倒是簡單,只需要將山林圍起來,派兵馬慢慢剿滅便是,一步步縮小他們的生存圈子,自然便可以逼出來他們,除非他們想一輩子躲在山裡。
當然,若是不想憑白增添傷亡,或是想要省事,還有個更加簡單的法子,那就是將山林圍起來,直接防火燒山。在如今這深秋季節,天氣乾燥之下,一點火星加上一些涼風,足以能讓整個山林瀰漫在煙霧之中,到時那些蠻人想要活命,就只能逃出山林而已,別無他法。
第二百零七章 終平亂
一番討論,伏泉最終也沒有決定派兵剿滅山林里躲避的蠻人,因為在議事期間,龔蘇自告奮勇提出隻身入山林,勸降投降蠻族的想法。伏泉思索了一番,在手下眾人苦苦相勸下,還是同意了他的行動,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龔蘇真要騙自己,難道不擔心那些隨他投降的蠻兵的性命嗎?
在得到伏泉“誅大惡者,不涉及無辜”的承諾後,龔蘇就此出了閬中縣城,向著閬中的崇山峻岭中走去,山林之間略顯深幽,不知裡面藏著多少逃離的蠻人,在觀望著閬中縣城。只是龔蘇去山林畢竟需要時間,也不知多久,或許一日便可勸降,或許兩日,或許十日,或許半月,但閬中縣城外蜂擁而至的蠻族大軍卻不會等他。
三日後,一隻約兩萬人的蠻軍便駐紮在城外二十里,大概是伏泉數次擊敗蠻軍,令他們不敢大意。他們不再散漫,輕視漢人,反而規規矩矩,認真建造了一座防禦不俗的營寨,讓本來有意派兵偷襲的伏泉,打消了自己的打算。自古偷營成功,多數都是以有心算無心,蠻人再如何,在聽到他們數次被伏泉擊敗的消息,也不會再粗心大意了。
隨著陸陸續續的蠻軍到來,蠻人軍營規模越來越大,斥候粗略估計已有四萬餘人,想來這是蠻軍的大致數量。此時整個閬中城內外都陷入了一股短暫的寧靜,誰也不敢輕易打破這種和諧。
城內的漢軍一方面在等龔蘇出山,另一方面卻是不敢進攻蠻軍,經過數番戰鬥,沒人敢小覷那些蠻軍,更何況此時漢軍人數也不比蠻人多了,誰敢妄動?當然,漢軍陷入兩難之地,此時城外的蠻軍也是進退兩難,畢竟漢人龜縮在城內,依仗堅城固守,蠻軍要想攻克十分困難。
閬中城本身就是一座堅城,當初在蠻軍反叛時候,如果不是縣裡守衛兵馬少,不然蠻人強攻未必能攻得下。如今閬中城一看就被漢軍經過了加固,而且城內漢軍也有數萬人,蠻人真要破城,不付出一定的代價,根本是不可能的。對於族人稀少的蠻人來說,因為他們這次叛亂是全民皆兵,巴郡蠻族十餘萬人基本都在此地,一旦損失兵員過多,對他們而言無疑是一種災難,不得不慎重,前兩番被伏泉滅了一萬餘蠻軍,都讓蠻人對伏泉這個“屠夫”咬牙切齒,深恨不已。
不過,這一切註定總有結束的一天,因為大山裡的蠻族婦孺陸陸續續的走了出來,一部分入了閬中城裡,一部分則入了蠻軍軍營。而那勸降的龔蘇也並沒有立即回城裡,而是直接去了蠻軍大營,只是託了自己的家眷會城中報信,言道他要勸服城外駐紮的蠻軍投降。
伏泉知道這消息時也不知是該信還是不信,信的話畢竟對方主動將家眷親人交給自己,不信的話,則是他入了蠻軍大營,誰知道會不會是耍詐,藉此矇混自己,但細細思索,伏泉還是選擇相信。還是那句話,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若是自己連最基礎的信任都沒有又何必想著對方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利益?
不過,事情的結果發展的出乎伏泉的預料,城外的蠻人兩日後主動請降。龔蘇自幼便是板楯七姓貴族的一員,年少便有勇力,名聲漸顯,後來在山林間救了一位差點葬身野獸口中的山野儒士。
那儒士為了答謝,便收他做弟子,自此,他也習得一些經學,在蠻人中才名更甚。蠻人和漢朝官府打交道也都少不了龔蘇的幫助,直到板楯蠻反叛,他義無反顧的挺身而出,為了蠻族未來而反抗,漢朝對不起他們,苛政太多,不能怪他們反叛了。
本來,這些事情龔蘇一直藏於心中,他投降也只是想觀察伏泉是否真的會改變益州吏治,同時也在查看他是不是嗜殺之人。隨著這兩日與漢軍兵卒交談,以及自己一種奇妙感覺,龔蘇決定為伏泉奔波,以他家族在蠻人中的地位,以及他的名聲,他完全可以勸降蠻軍。
對於龔蘇來說,蠻人為了生存,選擇搏命一拼反叛漢朝,只是一時權宜之計,除非天下不是漢朝的,不然他們一直如此,整個蠻族一定有滅頂之危。就像他們的先祖,為何明明軍隊威震天下,卻甘願聽從漢朝開國皇帝的驅使,還不是漢人實在太強大了。人口、經濟、軍事、國力,哪一個都不是他們板楯蠻族能比的,因此他為了蠻族的延續,在選擇相信伏泉後,前往勸降,這才有蠻人主動請降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