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頁
當然,後世所謂“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卻是完全沒有根據的。徐庶非但不是一言不發,而是說了很多話。否則徐庶決不可能會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的,畢竟,除非是曹操傻了,不然才不用千石的官職,去養一個什麼建議都不提的謀士的。
想到這裡,伏泉頓覺這事情有意思得多了,畢竟,記憶里徐庶可是標準寒門士子,是十分適合自己拉攏的潁川人才,而且不說忠義的話,徐庶真是一個不錯的謀士。
第五百三十三章 四姓小侯待救援
一番詢問,伏泉得知,這徐福之所以和那板楯蠻兵爭鬥,卻是因為兩人賭博,那板楯蠻兵輸了太多錢,口出不遜,言語之中,辱及徐福母親。
徐福父親早喪,如今唯有寡母一人,因此事母極孝,當即便含怒拔劍,勢必要和這言語辱母的板楯蠻兵,一決生死,這才有之後的事情發生。
聽了之後,伏泉也不由感慨,徐福後來會殺人改名徐庶,也並不是沒有緣由的,畢竟像他這樣不考慮家人便動刀的遊俠風氣,為友人報仇明顯就是平常事了。不過,也正是因此,本來出身就不太好的他,殺人改名後,去求學進取,能被那些高門大族瞧的起才怪了!
而對兩人私鬥這事情,伏泉一時間也是難以決斷,實在是這二人,其實各自都有過錯。
兩漢以孝治國,孩童識字後,讀的第一本書就是《孝經》。老母受辱,徐福如果不生氣,才是怪事,而此時復仇之風興盛,蓋因《春秋》之義,子不報仇,非子也。
當世去上古未遠,民風質樸,復仇之風盛行,復仇不止局限在血親之間,乃至為老師、為朋友報仇殺人的事例,都屢見不鮮。
百餘年前,歷經兩漢興衰的大名士桓譚曾有疏稱:“今人相殺傷,雖已伏法,而私結怨讎,子孫相報,後忿深前,至於滅戶殄業,而俗稱豪健,故雖怯弱,猶勉而行之。”
著名的襄公大仇,九世報之,對此更是影響深遠,因此常有辱及父母長輩親友者,被對方尋機仇殺。雖然至本朝時,復仇之風雖減,不復先前,但仍盛行,不說伏泉自己當年就因為曹破石辱伏完之事,怒殺其人,就是伏泉所認識蘇不韋、陽球等人,哪個不是因父母之仇,而動刀殺人的?
而且加之社會對復仇者的同情與支持,官吏如果給復仇者減刑甚至釋放,會得到百姓讚賞,所以導致復仇者甚少懲罰,故而因私仇而刀劍相向者,可謂是有恃無恐。即使有人沒能逃過官署的處罰,這些人逃脫之後,也會有不少百姓之家,會因為對方的事跡,而主動庇護。
以鑑於此,一方是自己麾下兵馬,另一方又是自己想要的能臣,伏泉自然不好偏袒誰,否則偏袒任何一方都會令他難堪,最終,伏泉選擇了最為穩妥的兩方皆受罰。
畢竟,僅僅只罰了板楯蠻兵的話,無疑會讓麾下兵卒有怨言,終究他們是跟隨伏泉南征百戰的老兵了,而僅僅只罰徐福的話,也會讓這孝子對伏泉有怨恨,讓伏泉想要收納他的想法功虧一簣。
伏泉讓那板楯蠻兵,先與徐福道歉,隨後又令軍士以杖二十來懲罰他,不過念及大戰在即,此罪戰後再罰。至於徐福,其既已被徵召入軍,自然得服從軍法,如今在軍中私鬥,固然情有可原的,但不可不免罰,其罪比板楯蠻兵更重,已經到了出刀劍的地步,伏泉量情叛其杖五十,不過和那板楯蠻兵一樣,一樣在大戰之後,再追其責。
兩人對此皆無異議,那板楯蠻兵久在軍旅,自然明白伏泉的意思,而徐福也不是傻子,也聽出了伏泉這話的中的深意。
終究,伏泉只是說了大戰以後,再行清算,但並沒有說是那場大戰,潁川平定波才是大戰,可是漢軍可並不是只平定波才一人,還有全天下的黃巾蛾賊需要平定。因此,伏泉這話就相當於明面上給雙方一個台階,而那板楯蠻兵給徐福道歉,也就相當於和解此事,讓兩人在此事上和平解決。
所以,經過一番明面上的和解,徐福和那板楯蠻兵盡皆領罪,那板楯蠻兵隨後回自己軍列。而徐福,卻是被伏泉召來,以“君至孝之人,吾甚敬之”招到身邊,得知其也是讀書之人,只是平時好遊俠風氣後,便臨時給他按了個軍吏的身份,讓他在自己身邊相隨。
就這樣,徐福宛如得到一個天降大禮包一樣,從一個在長社被漢軍強制徵募的遊俠,成了一個漢軍軍吏。
不過,內心裡,徐福卻是十分欣喜的,畢竟他本來就只是一個寒門士人而已,他的家中不富裕,雖然有幸學過經書,而且才學也逐漸在郡縣展露,然而無疑他這樣的寒門士人,在那些世家大族眼裡不受待見。否則如果出身稍好一些,徐福也不會現在還不會過著半文半武的遊俠生活,恐怕早就被郡縣因為至孝,而舉孝廉、茂才了,所以,如今能被伏泉提攜自然萬分欣喜,連心中對於那粗魯板楯蠻兵的無禮和伏泉的懲罰都忘得一乾二淨了。
之後,伏泉害怕軍中再出什麼么蛾子,便令全軍收拾行裝,整理兵器,出兵直趨陽翟,而此時的潁川郡治,早已是血色蒼茫了。
正值午時,潁川郡太守陰修站在城頭,向城外窺視。經過數番攻城血戰,陽翟縣城外,全部都是無邊無垠的黃,密密麻麻的黃色螞蟻在移動,偶爾會有靜止的紅色,這些人都是黃巾蛾賊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