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5頁
十月,并州漸冷,北方的冷風太寒,臧霸裹緊了些身上衣裳,又將身體貼近馬上,想要靠胯下的馬兒取暖,不過效果明顯不是太好。當然,他還能這樣,麾下行走兵卒自然更加冷,但兵卒終究是兵卒,就算臧霸再如何愛兵如子,也不可能說讓脫下自己的衣袍,分給那經過石門一戰隨他來并州的八百多兵卒,他倒是想這麼做,可是一件衣服,明顯不夠分的。
在臧霸後方,尚有不少,頂著秋寒進發,他們自然是石門大敗張純、張舉後,因黑山賊軍反叛,被緊急從幽州調來的伏德、顏良、高覽所部,還有一部幽州突騎。
當時,橫行青、徐、冀、幽四州的張純張舉以及烏桓首領丘力居等胡人叛軍,被漢軍大敗後,幽州叛事顯然已解,所剩的叛賊殘留,僅憑幽州自己的兵馬,顯然也可以應對,因此朝廷便火速徵調了伏德部和顏良、高覽部,到現在兵力空虛的并州增援。
按理來說,朝廷這般命令,其實沒有差錯,然而,意外還是生了,只不過不是行軍救援的伏德部和顏良、高覽部的情況,而是出塞追擊張純、張舉的公孫瓚出了麻煩。
石門之戰,公孫瓚成也於此,同時敗也於此,正因為他率領麾下兩千白馬義從,直破叛軍,才會有漢軍大獲全勝。
令得公孫瓚一戰證明自己不僅僅是靠著伏泉舊部,在伏泉麾下成名,才會有如今成就的,他完全可以靠著自己的才略成名天下,使得北方不少兵將對其吹捧,直言其將是北疆又一名載青史的名將。
也正是因此,公孫瓚迅速迷失在眾人的吹捧中,驕傲自滿,追出塞外,因深入無繼,卻反為烏桓人圍於遼西管子城,最終糧盡食馬,馬盡煮弩楯,力戰不敵,乃與士卒辭訣,各分散還,此戰士卒死者十之五六。
公孫瓚之事,如臧霸當時預料一樣,不顧後方追擊,最終出現意外。其實,臧霸也能猜出公孫瓚為何如此,還不是因為當時漢軍大勝,給了公孫瓚錯誤的感覺,然而,張純、張舉軍隊大敗,除了其麾下擴充的兵馬戰力下降以外,還有一點,那就是助他們反叛的烏桓人沒有使出全力,見勢不對,稍微抵抗,便跑了。
事實就是如此,對於丘力居等烏桓首領而言,他們助張純、張舉起事,除了因為漢朝近年來不斷抽兵以外,讓他們損失太多,還有一點就是想要來漢地搶掠,而張純、張舉起事帶給他們好處很多,也就不得不讓他們支持了。
自始至終,烏桓人都沒有占據漢朝城池的意思,可是,隨著戰事發展,原本想要漁利的烏桓人發現,他們在這場亂事之中,面對越來越多的漢軍援軍,已經得不到更多的利益了。而且,漢軍之中,有他們十分害怕的公孫瓚和他的白馬義從,自從公孫瓚擔任護烏桓校尉以來,可以說為政塞外,種種原因,使得他們面對勢頭不對的叛軍,稍作抵抗就撤回塞外了。
本來,若是公孫瓚不追擊,這些烏桓人就準備在塞外觀看形式,若是漢朝不予追究,便想辦法投降,繼續做漢朝在邊地的代言人。反正,他們一切就是為了利益,漢朝勢大,他們就順從,漢朝勢弱,便選擇最可以謀利的辦法。
不過,隨著公孫瓚帶弱兵追擊,使得烏桓人不得不使出全力,而在烏桓大軍圍攻之下,在塞外並無後援的公孫瓚,能帶數百騎突圍逃回幽州,也是證明了他的能力和他麾下那支白馬義從的能力。
眼前一座蒼老的古城出現在眼前,上書“銅鞮”二字,臧霸和其他的漢軍見了,皆是面露高興之色,因為入了城,他們便有厚衣補充了。
在石門大戰結束後,他們一路從幽州趕往并州支援,自然應該在并州得到支援,可是并州府庫本就貧寒,在補充自己本身對付胡人大損的兵力後,衣甲顯然不夠再補充他們這支大軍。
因此,朝廷特地從中原各地調來了一批物資,如今便囤積在靠近司隸最近的上黨郡,而上黨郡太守因為黑山賊軍時常沿著太行山出來劫掠,最終只能將那些物資運到尚在他們控制範圍的靠得太原郡最近的銅鞮縣。
當然,臧霸對此也理解,上黨郡雖然也是并州精華所在,但一郡兵馬能有多少?然而,自黑山賊軍叛亂以來,上黨郡太守王海,一面要在上黨郡要地壺關屯兵,防止黑山賊軍,破關直入郡內核心地界;另一面還要給他們分兵,將物資運到銅鞮縣,並且派兵保證這批過冬物資不被劫掠,實在不能強要求王海什麼。
銅鞮,又名沁縣,乃是先秦晉大夫羊舌赤之邑,世號赤曰“銅鞮伯華”,當然,其又是晉國末代君王晉靖公流放、葬身之地。三家分晉後,晉靖公被流放到此地,且降為布衣百姓,使晉國絕了祭祀的香火。晉國的歷史大幕,就是在銅鞮的土地上謝幕的。前漢著名大儒劉歆為此曾感慨:“憐後君之寄寓兮,唁靖公於銅鞮。”
劉歆身處前漢末,弔古傷今,比照衰晉,預感前漢王朝要重步當年晉國的後塵。如今天下,自太平道起事以來,各地叛亂也不休,民間私下也時常以“大漢四百年之期”,來比喻大漢將亡,即使大漢如今武功赫赫,可是依舊傳言不斷,似乎現在的大漢王朝將會如前漢一樣,將被外人取代。
只是,在臧霸看來,這純屬無稽之談,大漢如今征服北疆,甚至連那禍及江山的太平道都平定,即使偶有宵小之徒搗亂,但都被大漢一一平定,如何會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