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3頁
不久,三人久等的王允所部漢軍,終是到了城外,而他們也是見到了此行前來的王允和其麾下一眾屬吏。
“下吏見過皇甫中郎、朱中郎、伏平寇……”率先說話之人,卻是孔融,其早年便受司徒楊賜徵召,任職司徒掾屬,與三人都認識,而王允不認識,所以讓他代為介紹。
“兄長,數載未見,別來無恙!”皇甫嵩、朱儁二人和孔融敘過舊後,伏泉也跟著象徵性的附和一聲,不過卻並未深談,兩人家族雖然關係密切,但是現在孔融被王允徵辟,他自然也不好跟孔融在王允面前走的太近。
見此,孔融也是明白人,禮貌回了一聲,也並未多言,不過雙方眼神卻是都確認過,皆知對方意思。在與三人打了招呼後,孔融便向王允介紹三人,隨後三人互相見禮,也就算是徹底認識了。
“見過王使君……”伏泉打著招呼,細細打量著面前這位後世褒貶不一,那位設計除去董卓,可又將蔡邕殺死的東漢名臣。
其實,王允名氣真的很大,伏泉雖未見過,但也聽過他的名聲,不說黨人“八顧”之一的郭林宗像何伯求批註荀彧那樣,批註王允為“王佐才”,就是王允出仕州郡時,所幹的事情,也是十分有名,遠近傳播。
王允看著四旬有餘,這個年紀,其實放在中樞,早應該擔任要職,為晉升三公做準備了,但是王允卻不同。他其實大半輩子都在州郡任職,直到去年才被司徒袁隗召辟入京為侍御史,這樣說來,其實王允也算是算是袁家故吏。
而王允在邊地州郡,任職多年,所積累的偌大官聲,名氣也十分大,其中為官時所做兩件事,最為出名。
其一位王允十九歲那年時,他就被郡中推舉為郡吏,任職不久後,便遇上一件極其複雜棘手的事情。
山西晉陽地區有一名叫趙津的小黃門,依仗他背後的有朝廷當權宦官撐腰,便在當地橫行霸道,為所欲為。百姓懾於趙津的淫威,敢怒而不敢言,也就在此時,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王允得知這一消息後,根本不顧趙津的後台,便下令逮捕趙津,並立即將他解押東市,斬首示眾,以慰民心。
只是,宦官終究是皇帝的“家人”,是皇帝最親近的人,而且趙津是否真如王允所言有罪,也未有認定,王允這般不奏而斬,自然觸怒當時為政的桓帝。而趙津兄弟又和宦官走得近,便因此告發桓帝,桓帝聽聞,隨之震怒,當即便將王允的上司太守劉質,召入京中問罪,最終劉質下獄而死,可是這件事的主要行動者王允,卻未出事。
伏泉想來,大概這其中有王允背後太遠王氏的為其保命的原因吧,之後,王允為護聲名,主動為劉質送葬去平原,並且為其守孝三年,這才出仕。此舉,不僅為他之前害了故主太守劉質的冒失舉動取得社會原諒,同時也跟他的忠孝名聲,贏得了更大的名聲。
其而,則為王允同郡的同鄉中有一個名叫路佛的事情。大漢那時,中央和地方買官鬻爵的現象十分嚴重,特別是在地方上,官僚權錢交易極為普遍,而這路佛,便是那買官的一人之一。
路佛從小嬌生慣養,既無學識,也無德行,仗著家裡有錢,便向太守王球行賄,要王球給他個官當。而王球對此見怪不怪,一點也不在乎路佛的學識瘟疫,收下路佛的賂賄後,便給了他一個補吏的職位。
王允本就對這種骯髒交易十分忿恨,之後當眾揭露路佛的醜行,並與王球變顏爭辯,指責他貪贓枉法,徇私舞弊。王球為此惱羞成怒,利用手中權力,立即將王允捉拿起來,投入牢中,準備隨時殺掉。
當時,并州刺史鄧盛很早就聽說過王允的事跡,很是欽佩他的才識和性格。當鄧盛得知王球要殺掉王允的消息後,立即親自騎上快馬,前往太守官署,徵辟王允做此時府中的別駕從事。王球畏懼刺史權勢,最終放了王允,王允因此得救,並且知名州郡,而路佛卻因此事在州郡之中,名聲被人唾棄。
因為這兩件事,使得王允的名聲在州郡之間越來越大,甚至傳到了京師雒陽,伏泉也因此聽聞其名,並且,他也因名聲,最終受益,被三公徵辟,直到今天。在太平道舉事,黃巾蛾賊禍亂天下後,於亂事爆發時,朝廷因他出身邊地,有武略,特選拜為豫州刺史,即刻赴豫州平定亂事。
也正是因為王允出近時候早,以及他被三公徵辟時間也短,恰好和伏泉、皇甫嵩、朱儁這在太平道舉事前,都是外將的三人沒有認識的機會。
不過,雖然如此,就伏泉所知,王允靠著朝廷的一紙任命,帶著麾下屬吏,靠著豫州境內的所抽調徵募的數千兵卒,在豫州以北的梁國等地平叛頗有成效,甚至大破了梁國等地的一部太平道黃巾蛾賊的別部渠帥,可見這王允還是有幾分軍略的。
當然,在伏泉眼裡,無論這王允有才學,還是有軍略,真正讓伏泉在意的是王允的心機計略。畢竟,雖然沒有老羅所謂的連環計那麼出色,也沒有所謂的貂蟬美人計,可王允卻是實實在在的靠著計策,把殺董卓,這件大部分想干而幹不了的事情幹了,這可就由不得伏泉不在乎,要是被這外表看著人畜無害的傢伙惦記上,還不知道要中什麼套?
只是,若是伏泉知道,他已經被王允惦記上了,也不知他會有什麼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