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頁
之後,伏泉點點頭,不再多言,轉身離開,和漢軍大部隊離去。
天下大亂,為之奈何?
黃巾,終於還是來了!
第五百一十九章 黨錮解袁紹出
大漢京師,雒陽城內,何進得旨所召的外將,第一個到達雒陽的,卻是和何進以及和他親善的外朝士人關係匪淺的皇甫嵩。
不過,皇甫嵩和伏泉不同,伏泉是帶兵行軍速度自然慢,而皇甫嵩卻是只帶了數十兵卒,一路快馬,日夜兼程最早趕到了雒陽。
皇甫嵩,祖父皇甫棱,官至度遼將軍,父親皇甫旗,官至扶風都尉,從父皇甫規,官至度遼將軍,他則先為北地太守,又為塞北長史,其一家可謂世代戎馬,熟悉兵事,而且皇甫家又一向與外朝士人交好,名聲頗佳。這也是何進令人得詔,令人草擬旨意時,故意要求伏泉帶兵到京,卻只讓皇甫嵩不用帶兵,快速入京的原因。
剛到司隸境內,皇甫嵩便與早就相等的袁紹等黨人密議,到京師後,大將軍何進連忙告知皇帝劉宏。劉宏知道後知道伏泉尚未到京,又因如今黃巾亂事浩大,第一時間相召,詢問對策。
早有應對的皇甫嵩,在朝會上,面臨群臣直言,宜解黨禁,招募兵卒益出中藏錢、西園廄馬,以班軍士。
關乎社稷安危,劉宏一口同意,下令開放西邸,盡出西邸錢糧,駿馬,招募兵卒,賞賜抽調前來平亂的天下兵馬,以為激勵。
只是對於解除黨錮,依舊有些遲疑,因為一旦解禁,就意味著要為死去的人翻案、平反,就意味著他犯錯了,他是天子,豈能犯錯?當然,最重要的一點,黨錮解除,那些被他黨錮在家的人多數都是有聲明的士人,他們解除黨錮,便可以再次為官,而且以他們的資歷,絕對所授予的官位不低,對於早就忌憚外朝士人勢力的劉宏來說,實在不到萬不得已,絕對不會解開黨錮,因為那樣,朝中到地方的皇權很有可能再次被減弱,甚至被架空。
此事暫時被擱淺,不過皇甫嵩並未相求,而是轉而提舉國朝武將平亂。以涼州人皇甫嵩、幽州人盧植、揚州人朱儁、有文武異才,分拜為左、北、右中郎將,分三路討伐黃巾蟻賊,又以司隸為大漢國都,重中之重,舉揚州人孫堅、徐州人伏泉、幽州人公孫瓚為將,領兵拱衛中央,防備“黃巾蛾賊”。
六人中,皇甫嵩前為北地太守,又為塞北長史,甚有功績;盧植兩度平定蠻夷滋擾;朱儁亦曾數度鎮壓反叛,因功封侯;孫堅任破虜將軍時,數度平鮮卑;公孫瓚有“白馬長史”美譽,平鮮卑時亦多有戰功,至於伏泉,更不必提,此六人都是國朝如今,有名的知兵之人,不過劉宏聽罷,卻是皺眉。
畢竟,司隸本已經在何進的京中將士保護下,可以說暫時無慮,但皇甫嵩是知兵之人,不可能看不出此中緣故,但是竟然提出這種舉動,讓三名有能力的將領枯坐中央,這很難理解。
不過,時間來不及劉宏多想,他准奏了皇甫嵩三路平亂的策略,但對於孫堅、伏泉、公孫瓚三人,卻是令公孫瓚帶兵平定幽州黃巾,而被抽調來的孫堅、伏泉二人,則領兵於皇甫嵩、朱儁之後,保護兩軍後方。
得令後,皇甫嵩便一邊整訓全國抽調而來的精銳之士,一邊又靜等各地兵馬聚齊,準備出出征。
此番黃巾之亂,得到最大的利益的人非何進莫屬,大將軍不僅是實際上的天下兵馬元帥,還有私人部曲,這個部曲可不是千八百人,大將軍部共有五部,每部置校尉一人,營兵千人,合計五千人,正常編制外,另有別部司馬若干,就是別立營寨,在幾千人間不等。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
世祖光武帝平定天下,大裁軍士,整個京師,虎賁、羽林、衛尉麾下的宮門衛士,執金吾掌管的緹騎、持戟之士,城門校尉手下十二門衛士,所有兵卒相加也只有萬餘人。更別提北軍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校尉的將士歷來也都從屬於大將軍。
可以說何進自此以後,得了大漢最大的兵權,一躍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當然,何進早有袁氏等人的暗示,自然也知道自己的位置是他與袁氏以及外朝群臣合作的結果,雖然這裡面也有宦官的因素在,但是毫無疑問,裡面對他助力最大的,卻是外朝士人里以袁紹為主的黨人幫助。
因此,何進自然也知道該如何給黨人報答,以回報他們,同時,也可以得到他們隨後給自己更多的幫助,畢竟,在他心裡,自然明白,想要讓自己的外甥奪下那早已確定的帝位,僅僅是他成為大將軍,這明顯是不夠的。
所以,大將軍何進之後,便進宮,上書曰宜解黨禁。
劉宏身前案上有兩疊奏章,皆二尺余高,一是各地奏報,二為黨錮開脫。朝中公卿大臣皆言宜解黨禁,如今連大將軍何進也是這般說,劉宏心知再不能視而不見,轉問中常侍呂強。
呂強回道:“黨錮久積,人情怨憤,若不赦宥,輕與張角合謀,為變滋大,悔之無救。今請先誅左右貪濁者,大赦黨人,料簡刺史、二千石能否,則盜無不平矣。”他的意思是黨錮久積,人情怨憤,若不予以赦免,恐怕幽禁之士會與張角同流合謀,到時後悔就來不及了。
深知黨人憤怒的劉宏,自然明白其中後果,最終懼而從之,下令大赦天下,黨人、太平道教徒盡在赦中,唯張角不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