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頁
楚歌,戰國時楚地的土風歌謠,帶有鮮明的楚地文化色彩,以秦末漢初最為盛行。前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在起義初期,打出反抗暴秦的旗號所徵召的部隊也基本上都來自於楚地,自然他們麾下兵卒所歌所詠多為“楚歌”,這也導致了直到秦亡,楚漢爭霸,“楚歌”因緣際會成為了當時官方歌曲的主流,從而讓天下傳唱盛行。其中,項羽的絕命之作《垓下歌》和劉邦的還鄉之作《大風歌》都更是楚歌的代表作之一,可見“楚歌”在秦末漢初的重要地位。
舒縣地界戰國時便屬楚地,自然對於先祖輩所留下的楚歌十分熟悉,雖然隨著兩漢文化不斷發展,楚歌在各地漸漸被漢代樂府詩歌取代,傳唱程度明顯不如樂府詩歌,但在古楚地,卻是依然不減其之重要性,因先輩遺產,當地百姓平日裡更多的傳唱的是楚歌。
現在,伏泉讓麾下兵卒傳唱楚歌,當然是想模仿當年淮陰侯韓信在垓下之戰時,對於項羽所採用的四面楚歌之計,因為對比今時今日的黃穰叛軍的情況,與當年項羽所率的楚軍境遇是何其相似。
同樣是缺糧,同樣是不知大軍之後該如何進退,不同的則有兩點,一則是垓下之戰時漢軍多而楚軍少,而現在卻是叛軍多而漢軍少;另一則是項羽還有江東老巢作為後路,而黃穰,卻是連一塊容身之地也無,只有率領麾下兵卒如流民軍一樣四處逃竄而已。
當然,現在這些其實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黃穰麾下的大軍,多數並非黃穰心腹,不是堅定的反漢者們,早就因為叛軍連番戰敗,以及軍隊缺糧而對這場希望渺茫的叛漢“起義”感到悲觀了。這註定他們現在不可能再全心全意為黃穰賣命,更多的是想著如何保全自己,回家好好過日子,如果可以的話,他們也希望歸降大漢,繼續做大漢的底層百姓過活,實在是這場戰爭的殘酷讓他們厭倦和害怕了。
每個人都是如此,在興奮的決定開始之後,面對重重的壓力,不自然的會想去退縮,即使是反抗欺壓他們的政權也是如此。
不過,大多數人縱然心中有這想法,卻因為擔心被他反抗的政權而不敢投降,但是現在,隨著這首楚歌裡面的透露出的,對於犯事者既往不咎的信息,自然讓那些心有二心的叛軍徹底意動。
在他們看來既然漢軍敢這麼唱出來,那麼一定是得到皇帝批准了,既然如此,那麼自己還有什麼怕的,與其跟著黃穰有餓死的危險,不如現在就翻臉,說不得還能保住他們一條小命。
東方的天邊終於映出一片白光,預示著新的一天依舊是個好天氣,可是,在叛軍大營里,此刻卻是湧現一股悲涼的氣息,與那傳唱的楚歌一樣,令叛軍兵卒如同身受,惆悵不已。
歌聲遍遍傳來,刺破了黃穰的耳朵,直到過了好久他才醒悟,只是他卻毫無辦法,除非他有本事將自己麾下兵卒的耳朵堵起來,不然根本沒有辦法阻止他麾下的兵卒聽這“楚歌”。
雖然黃穰自詡為英雄人物,但是也有自知之明,當年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都因為在楚軍絕境之下,被韓信這一簡單之極的計策給徹底打敗,只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的《垓下歌》名句,然後帶親信鐵騎遠遁,最終於烏江自刎。
項羽如此,他黃穰又能如何比肩?黃穰可不認為他是和項羽一個級別,畢竟項羽能用八千子弟兵最終滅秦,而他黃穰坐擁十餘萬眾,連一個小小的舒縣都沒攻破,讓他情何以堪?
最終,沒有絲毫猶豫,黃穰直接下令撤退,隨著楚歌陣陣,他根本再沒有絲毫破舒縣縣城的希望了,這時候不撤,難道真的等他的軍隊自己土崩瓦解嗎?
只是,很明顯,在漢軍唱出楚歌以後,黃穰在下令撤退已經遲了,因為已經有不少叛軍兵卒做好出逃準備了……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摘選自《史記·項羽本紀》
第三百八十七章 人心惶惶漢軍至
漢皇有德兮,降軍不殺,哀告歸寄兮,放汝翱翔。何不思故兮,各奔家鄉,居家團圓兮,永得安康。
不止是山丘之上的漢軍齊聲高喊,少數早就心有二心或者根本不想再反叛,只想回到家鄉和親人團圓相聚,安康生活,寧願被官府剝削,也不想再遭受這每日都有可能面臨死亡的兵卒們,口中也在輕聲附和或者心中無聲呢喃著那首漢軍臨時準備好的勸降楚歌。
一種詭異的氣氛悄然在大營里飄散,每個人的臉上都似乎藏著幾分異樣,不說別人,此刻叛軍首領黃穰便是看身邊每個人都有一股懷疑的目光,樣子神經兮兮的。
沒辦法,漢軍這一招“四面楚歌”,不只是讓叛軍有人想逃跑投誠那麼簡單,還讓大營里的各個人之間都充滿了猜疑之心,真是明謀的攻心毒計,黃穰即使知道中了漢軍的計策,卻是一點辦法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