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頁
只是,冤家路窄,偏偏秦川出來誤打誤撞的是徐晃麾下前來搜捕逃跑叛軍的兵卒,這一下子就讓他被動不已。畢竟,身為徐晃手下的兵卒,他們搜到投誠的儒士,還能將秦川交給其他人?
他們當然只會去交給徐晃了,這也就造成了前番攻蘄春縣時,略顯尷尬的徐晃和讓他咬牙切齒的秦川見面。
好在徐晃不是記仇之人,在問明秦川之意後,還是忍著心中一口氣,帶秦川前來見伏泉。不然的話,若是換做其他心眼小的將領的話,秦川這小命或許就交代在那將領手裡了,畢竟那將領用一句“賊人有詐”的理由,一刀結果了你,不知道內情的人哪裡會有什麼異議?
第三百四十九章 名臣良將究何為
面前的徐晃細細說著他羈押秦川到此的前後經過,聽完之後的眾人都是有些稱奇,畢竟不會因私廢公,忘卻私仇,而為君事分憂的將領,不論何事都值得旁人詫異敬佩,
“徐將軍所為,古之良將莫不如是也!”
“君侯有此良將,真乃大喜之事!”
身邊的王謀和楊洪這兩個蜀中名士,聽後更是直接出聲讚嘆徐晃所為,畢竟若是這事情放在一個有三、四十歲的老行伍身上,以他們的人生閱歷,能不記私仇,只為主君謀利倒也不算什麼。可是現在的徐晃也只是一個還未成年的少年而已,竟然就有這樣的見識,當然會令這兩人驚奇誇讚。
伏泉聽後望著徐晃也是不住點頭,隨後也是看了眼身旁的楊洪笑道:“公明所為,亦是以季休為師也,若非有季休之前鑒,如何會有今日之事?”
“君侯妙贊,縱是如此,徐將軍所為,亦不負‘良將’之名。”楊洪笑著回道,他當然知道伏泉說得是什麼,還不是他在伏泉決定招安甘寧後,並沒有表露不滿,反而是極力促成此事嗎?
“‘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義所在’,賈生所言,果然有理,季休真有賈生之風也。”
楊洪聽到伏泉所言,臉上不由流露出一絲得意,笑著謝道:“君侯過譽,洪豈可比賈生?‘上設廉禮義以遇其臣,而臣不以節行報其上者,則非人類也’,此為洪之本職,若以一人之怨而廢君事,則非人臣所為,洪豈能為之?”
賈生,就是前漢文帝時名臣賈誼,世稱賈生,其年少能文,是名副其實的大文豪和忠直名臣,為人敬仰。
文人名士多數都有一個他們共同的爽點之處,就是名聲,不然他們直接在家裡讀讀書,寫寫詩賦就好,還需要出來混名聲嗎?那種隱姓埋名,不在乎名聲利益的文人始終是少之又少,多數都是愛名聲愛利益的人。
現在伏泉用前漢的名臣賈誼來比擬楊洪自然牢到了他的癢處,誰不想名傳千古、流芳百世?而且對於楊洪這類希望出仕州郡,造福一方的地方名士來說,如果連容納人才的氣度都沒有,那他們也註定在官場上混不下去了。
做官,最主要的也就是名聲和政績,不然光有政績而沒有名聲,那只會被人成為能吏而已。當初甘寧派人行刺於他,楊洪雖然心中也有怨氣,不過既然已為人臣,自當分憂君事,在伏泉決定招安甘寧之後,他便放棄再與甘寧結怨的打算,所以才會有伏泉剛才稱讚楊洪有賈誼“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之風的贊語。
當年賈誼在《治安策》里所談及的君臣相處之道,早已在兩漢之間深入人心,可謂是影響深遠。他在《治安策》里所言,“遇之有禮,故群臣自憙;嬰以廉恥,故人矜節行。上設廉禮義以遇其臣,而臣不以節行報其上者,則非人類也。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義所在”,便是深刻明確了君主與臣子之間的關係,當然他也是一生都在以此為準則鞭策自己。
這句話話的意思是說,君主對群臣以禮相待,群臣就會自我激動,君主以廉恥約束臣子,人們就會重視氣節品行。如果君主以廉恥、禮義對待臣子,而臣子卻不用氣節品行報答君主,那麼他就不像個人了。這種習俗蔚成風氣,那麼做臣子的就會只為君主而不顧自己,只為國家而不顧家庭,只考慮大家的利益而不顧個人私利,見到有利益而不輕易沾取,見到危險也不輕易迴避,全都按禮義的要求辦事。
後來賈誼這是一直以自己所言鞭策自己,即使他因為讒言被漢文帝貶謫,也從無怨言,甚至一直想回漢文帝身邊效力。究其原因,便是漢文帝對臣子以禮相待,並且以廉恥約束臣子,而臣子當然要以忠心和氣節品行來回報地位,也正是因為這種關係,才使得兩漢名臣繁多。
到了東漢,光武中興又大肆提倡“忠孝氣節”,對於名臣的要求也就更高了,除了對自身忠心和氣節品行來約束意外,對於臣子而言,其在朝野民間的名聲也是十分重要的。不然的話,歷史上像段熲、陽球等為大漢盡忠職守的臣子,你能說他們沒有名臣的品行嗎?不是因為他們是閹宦門生,在朝野和民間沒有好名聲的話,早也就是大漢的“名臣”了。
楊洪被董扶說動,可不是僅僅來做一個能吏的,否則,他要做能吏,以他在家鄉犍為武陽縣的名聲,郡縣還能不徵辟他為吏?他之所以要來巴郡投靠輔佐伏泉,還不是看中的是伏泉以後的前途,跟了伏泉,以他和伏泉之間的主臣關係,還怕日後沒有高官以待,美名相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