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未久,終抵太學。
太學最早由大儒董仲舒提議,漢武帝創立。創立之初,學生僅五十人。後來規模漸漸擴大,漢昭帝時,增至一百人,漢宣帝時,增至二百人,漢元帝時,增至一千人,漢成帝時,增至三千人,後王莽對太學進行大肆擴張,人數一舉過萬,魄力看似不小,但和東漢皇帝一比就有些小巫見大巫了。
畢竟東漢以後,大興文教,開國皇帝劉秀本人就曾是太學生,以後歷代皇帝都對教育大禮支持,本初元年頒布的《學而優則仕詔》使得太學生人數多至三萬餘人,可以說東漢是中國前所未有的教育普及時代。
太學乃傳授五經之所,《易》有施、孟、梁氏、京氏,《尚書》歐陽、大、小夏侯,《詩》,齊、魯、韓,《禮》,大、小戴,《春秋》嚴、顏,共十四位博士加博士祭酒共十五人,皆為今文經學。東漢除今文經學外,還有古文經學。太學之中,古文經學未立博士,但並不禁止學生學習。
下了馬車,留眾人在外看守馬車,自己單獨進入太學大門,能容納三萬餘學子的地方自然不會小,畢竟東漢皇帝不斷支持擴建,裡面高低錯落的建築鱗次櫛比,足有幾千間之多,隱然一城之貌。
道路兩旁種滿槐柳、竹林,景色宜人,然而越是進入,心裡越是疑惑,蓋因走了半響周圍所見,人煙稀少,倒不像一個數萬學子的大型學校,更像是一個空村莊。而且路上所遇之人甚少,見到他後都立馬避讓,眼色慌張,讓他不由嘀咕自己看著有這麼可怕嗎?
帶著滿腦子的疑問,伏泉進入太學署地,辦公小吏是一中年長者,接過他遞來的憑證,待確認完畢,為他測量身材,隨後進入後室取來一套長裾衣袍交給他。同時言道:“此服乃太學生之服,郎君既已入太學,以後需常穿此服。”聽其話語,想來這便是古人的校服了,只不過伏泉要提前一千多年穿了,而且是免費的,不像後世還要收費。
“諾。敢問足下,何以今日太學中,諸生如此之少?”
小吏詫異道:“郎君不知前時段司隸抓捕太學生一事?”
伏泉啞然,是了,自己最近被劉悝一事忙糊塗了,竟然忘了這事。的確,現在朝廷風聲未過,朱雀闕亂言一事還未平息,多數太學生當然不會隨意自在出行,防止出了意外被段熲不問是非強抓進大獄去。
第二十三章 舅父欲重演宮變乎?
問明太學生住舍地址,出了太學署地,知曉為何太學人煙稀少後,伏泉並未離去,而是向太學生的住舍而去,此時太學諸生皆不在外面,只能是在裡面了。
果然,剛到一處住舍,便聽到裡面傳來一陣爭吵之聲,聲音吵雜,院內必有多人無疑。
“段熲可誅,依附閹宦,抓捕吾等聖人子弟,真乃吾涼州之恥……人之雲亡,邦國殄瘁……”只聽一人剛說完,後面之人都跟著附和。
“人之雲亡,邦國殄瘁!”
……
不斷有人呼喊這詩經里的八字,伏泉聽後冷汗連連,暗道或許東漢覆滅,更多的原因是因為執政者掀起黨錮,禁錮士人,引起士人反彈,最終炮製了一場滅亡鬧劇。
人之雲亡,邦國殄瘁,出自《詩經·大雅·盪之什》,是諷刺周幽王亂政亡國的,意思是賢人死亡了,國事危殆。這些太學生此時大喊此句,意思十分明顯,暗指他們這些賢人忠臣,士人學子都跑光了,國家肯定將要困頓滅亡了。
走進一看,一處寬大別院裡,不少統一穿著玄色方領長裾衣袍的學子正憤恨吶喊。他們中間既有總角、束髮童子,又有弱冠、而立成年之人,還有天命、花甲老者,無論年齡若何,此時言語裡皆充滿一種為國為民的豪氣,亦或者是朝氣。
無論他們話語如何激烈,但他們之中大多以天下為己任,滿懷理想,不避利害,不畏公開反對朝政,敢於直面天子,上書獻言。
此時在場之人多數有若癲狂,伏泉小心進入,但門口有放哨之人,他應已成年,中等個頭,體貌消瘦,面相有些陰柔,留著一撇短須,看到伏泉將要入門上前攔住問道:“不知郎君前來所為何事?”
“足下打擾,余乃新入太學諸生,今日初來,聞聽此處甚是熱鬧,特來相看。”諸生即是太學生,常用於太學生自稱。
“郎君不知太學規矩乎?”
伏泉聞之眼露迷茫,不解其意。
好在那人隨即道:“太學門口無人乎?”
“余前來並未見有他人。”
“那便是了,郎君不知前番段熲抓捕太學諸生,吾輩為防不測,是以聚會皆分鄉黨,以便出事時有所防備,逃散飛快。”
伏泉點頭,自古同鄉同地之間,鄉黨默契非常,且能同心,真要出事,逃走有序,的確會加快不少速度,隨後行禮道:“原來如此。琅琊伏流川,見過足下。”
那人亦還禮道:“武威賈文和見過郎君,郎君既是徐州人,應當走南方,若見前方有一排青竹,青竹之後便是徐州諸生住舍。”
他就是亂國毒士賈詡!!!
伏泉並未牢記賈詡之話,知道面前之人姓名。伏泉眼露驚恐緊盯賈詡,想要看破此人內心,不過對面之人亦有所感,只見他突然眯眼與伏泉對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