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頁
隨著黃穰道出召集眾人前來的實情,頓時便有無數將帥前來請命,其中多數都是黃穰心腹,有其鄉黨同學,親屬族人,這些人與黃穰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自然果斷請命支援,希望能保住多數糧食就有多少。
當然,有人忠心為叛軍,自然還有一些人在觀望,並不出聲支援,準備保全實力。他們在考慮是否做牆頭草,只要叛軍就此沒了糧草,他們可能就會毫不猶豫賣了黃穰,用黃穰作為投名狀,投誠漢軍,保得性命。
對此,一直觀察帳內諸軍的黃穰心中自然有數,在觀察到那些猶豫不決的人物後,當即下令,令自己心腹幾人帶本部兵馬,並點名那幾個猶豫不決的叛軍渠帥,一同帶兵馬前往支援,自己則帶剩下兵卒拱衛大營。
那幾個被點名的渠帥,不情不願的隨著黃穰的幾名心腹道了聲“諾”後,便帶兵馬前往支援了,心中也是暗暗說到自己倒霉,被黃穰派去剿滅漢軍。希望不要和漢軍硬碰硬,不然他們想要保存實力的想法肯定要落空,到時候能放水就放水,糧食真被燒了,叛軍這艘船肯定要沉,自己可不能隨黃穰那些人陪葬。
看著眾人得了命令離去,中帳里的黃穰面色陰冷,其實他之所以召開這次緊急會議,完全就是在試探軍中士氣軍心而已。在黃穰看到屯糧處那漫天的火光後,他心中就已經對能就出全部糧食不抱希望,他深知即使他能將前來偷襲屯糧處的漢軍全部剿滅,估計救回來的糧食也不夠大軍多少日子食用了,所以對於這位以一人之力,便控制江夏、廬江漢蠻兩族人,肆掠二郡的大賊帥而言,當務之急,便是考慮如何應對糧食被燒後,全軍該如何穩住軍心士氣的問題。
因此,這才有黃穰剛才舉行會議的事情,事實上他能不知道兵貴神速,救援屯糧處的重要性嗎?其實黃穰完全知道,但他這樣做的原因,其實只是在試探自己手下眾人的反應,黃穰他可不信自己手下都是忠心耿耿的人物。
既然他麾下的是要反抗漢室正統的起義叛軍,黃穰自然在起義初期各式人物只要願意反漢,是全部收納的,導致手下將帥兵卒成分不一。也正是這種原因,黃穰才會出此下策,試探出自己麾下有沒有此刻見大軍不利而生有異心的人。
果然,一番試探之下,黃穰果然找出幾個心懷二心之人,所以才有他派自己心腹臉帶那幾個心懷二心的渠帥一起帶兵馬支援。黃穰這樣做的目的其實很簡單,一方面是讓他們徹底遠離自己的大營,不讓他們有機會聯絡其他渠帥叛變,更安全的穩住大營局勢,另一方面就是讓自己那幾個心腹“監視”他們了,同時也是給他們提醒不要有異動,畢竟他們和自己心腹同路,即使已經生了二心,也要掂量一下是不是適合現在就叛變。
對於這些人叛變黃穰心中其實是早有預料的,如果不是現在時機不對,他都準備找合適的機會和理由,徹底吞併幾人的手下。因為那幾人本來就不是一開始隨黃穰起兵的,他們本來就是江夏、廬江的盜賊頭目而已,在聽聞黃穰肆掠二郡的聲勢後,決心干一票大的才加入叛軍的,自然忠誠度有限。而黃穰在當時也是深知多一份力量也就多一份保險的道理,這才毫無保留的接納他們,為的就是需要他們的軍事實力而已。
當然,黃穰知道自己軍中肯定不止是那幾個剛才遲疑的渠帥,他手下肯定還有其他因為糧食被燒,對造反前景感到無望的人生出二心。不過,這些人黃穰一時之間也找不出來,他能做的也只是將那些已經展露面目的叛軍調開,儘量削減大營內部的反對力量,以免日後釀成大錯。
舒縣城外叛軍反應也算迅速,而舒縣城內也是有守城樓的漢軍兵卒發現了舒縣東南方的大火,連忙通知了守城將領,隨著守城將領的傳播,消息很快就傳到現在大漢舒縣城內的最高決策者,大漢的廬江太守陸康。
城樓處,陸康在主簿的引領下登上城樓,然後遠望舒縣東南遠方的大火,一臉疑惑,不知城外到底出了何事。
不只是陸康本人,其身旁一眾被叫醒的廬江郡署文武也是不知城外事故,畢竟伏泉為了保證自己行動的隱秘性,是獨自帶兵前往偷襲叛軍屯糧之處的,根本原因就是為了保證消息不會外泄,這些廬江郡署文武能知道城外事故的前後經過,明顯是不可能的。
“明公,是否派人於城外打探一二?”
“嗯!多放斥候,令其多加小心,賊軍大營如此戒備,必有大事!”
“諾!”
望著城外歷經大火變故後,突然從混亂變得戒備異常的叛軍大營,那主簿連忙向身邊的陸康提議,陸康很快便允許了。誰都知道情報乃是兩軍交戰的重中之重,叛軍如此異常,必定與城外那場大火有聯繫,不查探清楚,誰也摸不清叛軍意欲何為。
當然,生性寬厚,待麾下文武以誠,關心兵卒的陸康,還是囑咐了一句,畢竟現在城外情況不明,很可能遇到叛軍,必須要小心謹慎才行。
很快城樓上放下一個用繩子吊著的大籃子,到城腳的一處黑暗之處後,便見一個換了一身破爛百姓衣服的漢軍斥候,就著夜色,悄悄的離去。接著,又有幾名假扮百姓的斥候,如法炮製,被派遣出城外打探消息。
這城角的黑暗之處,卻是對面叛軍大營的一處盲點,是舒縣兵卒廢了好多精力和人命的代價,才找到的,對於城內的漢軍斥候來說,出入十分安全。否則,沒有這處盲點,舒縣在叛軍的重重包圍下,如果直接打開城門讓斥候出入,無疑是給叛軍強攻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