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566頁

    按道理,魏元丕若是知道,就應該與皇甫嵩二人聯名上奏才對,畢竟一個州刺史上奏,才能是這件事情更有說服力才是,反正像是大漢三邊的封疆大吏,對於謊報軍情早就玩得順溜,怎麼現在一點兒動靜都沒有,真是奇哉怪哉!

    大軍就此慢吞吞行進,至於為何放慢行軍速度,卻是為了給劉宏之後調派兵馬準備時間,因為這位皇帝明確了要八月中旬左右,待三邊已至秋收時節,朝廷收了稅之後再準備出兵。

    “文和,這齣兵時日,莫非也是汝這‘段公外孫’所為?”伏泉與賈詡在大軍中路策馬並進,這賈詡也不知使了什麼門路,被劉宏塞進軍隊授予了一個假司馬的官職,倒是讓伏泉省了身邊謀士謀略不足的情況,畢竟他麾下多為蜀地名士,對於塞外鮮卑還是十分陌生,不能提供太多有利線索。

    “趕路要緊,君侯莫耽誤陛下大事。”賈詡聽後莞爾一笑,並不接伏泉這話,含糊一句揭過。一方面這話已經涉及軍事機密,他可以想辦法轉述給伏泉聽,卻不會直接說,另一方面就是他當初自稱段熲外孫一事避禍,卻是被人傳了出去,想來是那送他入京的官車車夫所為。

    見賈詡一笑之後,再無半分顏色,深知其脾氣的伏泉知道自己再說,這註定不開口的毒士是一點也不會透露半個字,索性只能放棄,繼續著他那枯燥乏味的行軍趕路的過程,  

    其實,本來伏泉還不知道這事,直到賈詡入了軍營後,某次正好撞見段煨見到賈詡一口一個稱“外孫”叫著調笑,這才讓他知道這件趨勢。而段煨畢竟是段熲族弟,賈詡當時稱呼段熲為外公後,自然段煨也有資格叫其外孫,就此成了一樁趣談。當然,賈詡本身就不怕丟臉,倒也無所謂,至於段熲本人,也不提此事,大人物心中,對於這類事情自然不會有什麼想法,況且賈詡乃保命之舉,當然不需要計較。

    大軍除了雒陽以後按照段熲意思一路西行,在過了那座高十餘丈,北接黃河,南連宜陽,越山跨水無數里的漢函谷關,便就此進入使用經年,歷史悠久的崤函古道。

    七月烈日之下走進重岡疊阜、連綿不絕的崤函古道,竟頗覺涼意,不知是將要秋日所以漸涼,還是這古道里的一片肅殺淒涼之氣令人心驚。

    崤函古道自古以來便是因其險要位置,乃兵甲必爭之地,先秦春秋時期,著名的秦晉之戰便在此鏖兵,也不知是否那近千年以前的大戰,至今還有亡靈在此並未散去。

    數百里嚴峻古道,後世號稱“終日走硤中,無方軌列騎處”,可謂是“車不並轅,馬不並列”,由此可知道路之險惡,想來先輩在此進行的大戰,有不知多人因為這險惡道路,為之送命。  

    大軍行至此地,更是放慢速度,畢竟若是未戰便有非戰鬥性減員,那樣可就反而不美了,所以行了足足數日才殺將出來。伏泉一路行來不由感慨為何那位李唐太宗會有“崤函稱地險,襟帶壯兩京”此詩來稱讚此古道,確實若是中央王朝不從內部垮台,只要有著足夠兵力,任何人想要從這條古道殺奔入都城,都得考慮要付出多少人命,無論那都城是在古道東西那邊,都是如此。

    終於,大軍灰頭土臉出了古道後,再行不久,便見一座蒼涼的雄關堵在眾人面前,雖已有數百年時間不再加固修繕,但它那肅殺威嚴的氣勢,還是令人見了不由一怔。

    直到走進,再看那巍峨雄關,只見那關上刻著“弘農”二字,不由令人唏噓,畢竟在漢以前,這裡可是叫函谷關。

    如今,隨著兩漢不斷改變國策,這裡已再無當時秦朝不懼六國合力的雄關,只變成大漢世家首選的家族遷徙之地,地位轉變實在令人有些難以接受。

    第四百三十四章 仆不如也

    弘農乃故秦的函谷關,漢時的舊函谷關,看著難受,然而事實就是如此。

    若得關中,控扼此處,則只需少許兵力駐紮此地,即可守住不失,之後專注提升國力,屯兵積糧,等待天時,待時機一至,出關必所向披靡。  

    先秦戰國時,無論六國伐秦或者五國討嬴,皆潰於函谷關下,伏屍百萬、流血漂櫓。而秦攻中原,卻勢如泰山壓頂,防無可防。反之,若中原關東六國得了此處,則取八百里秦川易如反掌,如探囊取物般,守無可守。

    望著如今面前的殘破城牆,伏泉暗暗感慨,誰也想不到千年之前這座關中百姓心中的雄關,如今只剩城牆屹立,卻是再也不能恢復往日氣勢風采,實在令人唏噓。

    漢時有這麼一種說法,傳流頗廣,言道西漢樓船將軍楊仆數有大功,恥為關外民,上書乞徙東關,以家財給其用度,武帝意亦好廣闊,於是徙關於新安,去弘農三百里。

    伏泉自詡如今頗讀兵史,自知此論大為荒謬,武帝何等明主,縱窮兵黷武,將文景二帝所留國力耗盡,卻也不會因此事而貪戀臣下錢財而下此令,之所以如此,而是有著國策轉變的原因。

    當年漢高祖開國後,定都長安,理由是關中可以”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因漢初分封異姓王,國有大患,不可不防,後來隨著漢高祖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盡敗諸王,接著便有“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白馬之盟,以親王鎮守國土,孰料又有七國之亂。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566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