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216頁

    “子布何有此言?讖書妖妄,附會牽強,豈能作真?”伏泉正聲道,他從後世而來,對於這類所謂的預言書籍一點也不信,畢竟有多少是人為杜撰的,又有多少是故意附會牽強的,誰能知道?

    一切的迷信方式,讖書祥瑞之類的,大多數都是統治者故意宣傳,以在迷信的臣民心裡,輿論洗腦而已,畢竟此時大家都相信讖書,就像後世的新聞聯播,無數天朝子民即使對國家失望,卻一直信新聞聯播一個道理,強硬的改變很難,但輿論的洗腦方式卻可以快速的令人信服,甚至當真。當然,不止天朝如此,後世各國都一樣,即使所謂的自由國度,一樣有政治監管而已,只是相對而言寬鬆些而已。

    “流川不信乎?莫非世祖光武皇帝復國並非圖讖之故?”張昭瞧了一眼伏泉,反駁說道。

    “這……”伏泉頓了好久,吶吶不言,他此時能說什麼?總不能說大魔術師劉秀運氣好到爆,得天下易如反掌吧?那樣,無疑是小瞧了古人,畢竟劉秀能一統天下,學問、用人、識人、打仗,各個方面都是一等一的,再加上他靠著迷信的圖讖手段,能得天下很正常。

    而張昭話里的意思卻是,劉秀從起兵前後立國登基後,都是以圖讖興,賴之成事,甚至後來稱帝後還大力發展圖讖。可以說東漢此時的迷信,與這位世祖皇帝一點關係都逃脫不了。  

    劉秀少時,道士西門君惠、李守、劉歆曾在一起說“劉秀當為天子”,後來劉歆為了自己能做皇帝,自己改名為劉秀,並且謀誅王莽,以求登上帝位,結果事泄自殺。但光武帝這個並未改名的劉秀,卻是真的奪得了天下,如果真是天命所為,明顯太過迷信,因為劉秀自己都不信讖語,可他不信,天下百姓有的是人信,所以他如此作為,更多的是劉秀為了宣傳自己是上天註定的皇帝所靠的宣傳。

    也正是因為如此,後來在劉秀還沒起兵前,李通用“劉氏復起,李氏為輔”的讖語叫劉秀定謀起兵,劉秀卻是“初不敢當”,如果他真的相信讖語,此時肯定應該答應,卻是一拖再拖。直到劉秀想到他哥哥劉演會起兵,而王莽有敗亡的跡象,這才答應。

    這兩件事情都說明劉秀根本不信讖語,但天生就是一個優秀帝王的他,對於統治這一套是得心應手,將這兩件事不斷宣傳,到了後來徹底和更始帝劉玄決裂時,也是用了讖語來“合理的稱帝”。

    當時劉秀的同學強華自關中奉赤伏符,上書“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鬬野,四七之際火為主”,正是因此,劉秀才“名正言順”的稱帝。正是因為讖語對劉秀奪得天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他即位後大力發展圖讖,校注圖讖為己用,布讖天下改變百姓思想,初期穩固了東漢的統治,卻也在漢末埋下了禍亂的論據,大漢四百年之期是天命所歸還是人為妄語?誰也說不明白。  

    張昭用劉秀以圖讖興,甚至奪得天下,以讖稱帝,可謂是讓伏泉啞口無言。的確,前人所編造的事實已經合理的證明圖讖“預言”的天命性,他還是開國皇帝,自己再如何解釋,都無法證明圖讖的不合理,怪不得後來漢末梟雄迷信者繁多,實在是東漢百年的輿論洗腦太深遠了。那崇尚《孟氏易》的袁氏雙雄,不也多次因為迷信而壞事,迷信害人不淺,輿論洗腦更是害人至深,無論古今。

    這事情就此不提,且說蔡邕之後上書詰狀申訴,卻惹怒皇帝劉宏,下令將蔡邕、蔡質二人囚雒陽獄,定為以仇怨奉公,謀害大臣,大不敬罪,棄市,依罪當斬。

    第一百七十八章 欠了人情必要還

    九月的雒陽城裡註定不會平靜,八月時候的彗星穿梭天際,便已令人議論紛紛,劉宏迫於無奈,繼續了“禳災”的策略,以求對抗上天的的示警和臣子百姓的私議。

    罷太尉張顥,陟太常陳球為太尉,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三公罷免大漢臣子百姓早已習以為常,不過劉宏對於蔡家叔侄二人的處置,卻是令人大驚。

    蔡邕被皇帝下令問斬?

    一代關西大儒,名滿天下,竟然因為奸邪作祟,落得如此下場,實在令得百姓心驚,使得本就對朝廷慢慢失望的士人黨人更加離心了。  

    伏泉聽到消息眉頭狠狠擰起,心道蔡邕應該不會死在今朝吧?如果記憶沒出差錯,他是死於王允之手,那是董卓亂漢之後了,差著十幾年呢!

    心中有此想法,伏泉便也隨之去了,自己與蔡邕雖說相識不短,但交情卻是不算深,在他眼裡蔡邕就是位灑脫的放蕩不羈的長者老人,天生自帶外掛天賦的才學光環,伏泉與他結交更多的是一種對古代名人的好奇,當然或許還有對那大名鼎鼎的蔡昭姬的憧憬吧!

    嗯……咳咳,對方只是個幾歲小女孩,自己不是蘿莉控,不是!絕對不是……

    一陣胡思亂想,初晨的院落里,伏泉穿戴好甲冑,披上紗縠單衣,戴好鶡冠,便欲進宮值守。只是蒼頭來報,車騎將軍府長史宋果有要急事務前來,如今已在大堂安置,一下子打消了他的行動,伏泉皺眉疑惑,自己這個遠親表兄這麼一大早來所為何事?至於如此緊急嗎?

    徑直走向大堂,伏泉便見宋果正坐於大堂里,看他臉色焦急,以及坐立不安的樣子,顯然真有緊急事情。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216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