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頁
最初,為了不被鄂縣城上的叛軍發現,伏泉麾下的板楯蠻兵們挖掘地道時,所挖出的泥土都是被伏泉命令用衣服等物包住,然後一包包的往後運到樹林遠方揮灑填平,而不是直接被堆在地道口上,因為他害怕樹林裡揚起的煙塵會讓城上的叛軍驚疑。
與此同時,一根根用於支撐地道的木頭,也在麾下兵卒的掩護下運進地道中,為了掩護自己的圖謀,伏泉也沒有就近在這樹林裡砍木頭,畢竟真要這麼做,不是主動告訴鄂縣縣城的守軍,這樹林裡面有異常嗎?伏泉可不會做這種主動送人頭,幫對手升級成神的傻事,真要那麼做,與送命何異?
可是,縱然伏泉如此小心,但還是被叛軍派到樹林外偵查的斥候發現他們的真實意圖,最終泄了密,擺在伏泉面前的難題又多了。
第三百二十五章 斷柱破城法
挖掘地道的樹林外,不時有披堅執銳的板楯蠻兵來回巡視,人數比之前幾日多了不少。一方面是為了避免再犯被鄂縣守軍窺視到樹林裡面的情況,另一方面卻是為了阻攔漢軍營寨里荊州軍前來打聽樹林裡的情況,畢竟這樹林能被漢軍大敵的江夏賊子偵查到虛實,那營寨里的漢軍友軍不更能有辦法查到,因此為了保護自己的意圖不為人知,伏泉只能加大了巡查人數和力度。
伏泉既然打算自己單獨拿下鄂縣城,不給趙凱一點分功的機會,自然不能漢軍營寨知道自己的圖謀了。這些被他抽調來不在地下挖地道,而出來巡視的板楯蠻兵,大大的加強了樹林裡的安全,一時之間倒也讓得了命令前來查探伏泉意欲何為的荊州軍難以偵查到敵情。
當然,總是待在樹林裡,而不讓荊州軍自己在做什麼,總會令人起疑,對此伏泉只對外言道,軍隊在打造攻城器械,需要樹林裡的樹木為原材料而已。
對此,趙凱手下的荊州軍自然是不信的,畢竟你打造攻城器械,也不至於幾千人打造幾天都沒造好吧?而荊州軍也有能人,雖然查不到伏泉麾下部隊具體在做什麼,但他們也調查益州軍在樹林裡所建的攻城器械根本在這三天裡沒怎麼修建,並且益州軍的兵卒都像多日沒睡眠一樣,一點精神氣都沒有,這哪裡像一個要破城的部隊的樣子,除非主帥腦子抽了,不然怎麼也不可能帶這支部隊攻城?
不過,荊州兵信也好,不信也罷,伏泉的兵馬就在樹林裡卻是不爭的事實,甚至是他本人也在樹林裡,漢軍營寨也只留徐晃帶著數百兵馬留守。即使趙凱想親自登門找伏泉一敘,也找不到他的人影,更不論荊州軍召開的軍事會議,伏泉也根本不去,這樣又讓想逼迫伏泉就範的趙凱等人失望不已。
之後,趙凱等人只當伏泉受氣不過,不與他們共事,也並未往深處去想,更談不上發現伏泉在挖地道了。畢竟,真要發現伏泉挖地道,除了他們有人入了樹林見到地道**,不然也只能從四處堆積的泥土或者固定洞穴所用的木樁數量,以及樹林四周的水蒸氣來發現端倪。
前兩者就不用說了,這些都在伏泉的算計之中,早就選擇了合理的辦法去掩飾。而觀察水蒸氣,也是有緣由的,因為一旦挖地道,將地下挖空,由於土層內部的改變,每到早上,地道的上空,就會產生出來大量的水蒸氣,透過土地層,慢慢出現在地面上。對於經驗豐富的挖地道者來講,是很容易發現和判斷的,只是很顯然,整個荊州軍里,可能也只有文尚一個人了解此道,但他本人顯然是不會說的,
因此,任憑趙凱他們想破腦袋,也不會搞得清楚伏泉整日躲在樹林裡在幹什麼,猜也猜不到。
眼前又一隊赤著上身,背著裝滿泥土的布袋的兵卒從眼前走過,伏泉望著那地道的洞口眼神一凜,最終他還是決定採取今日剛剛知道戰事發展的文尚所提的建議,不再選擇用直接挖地道,派人暗中潛入城內裡應外合吸取鄂縣縣城的建議,而是改用文尚所提的另一種地道攻城方法,那就是斷柱破城法。
隨著鄂縣叛軍用聽瓮偵查漢軍挖地道的情況被漢軍發現後,伏泉本來一直再考慮是不是繼續執行計劃,畢竟挖地道偷襲,關係就在於計劃的隱秘性,現在消息已經走漏,再這樣行事顯然成功的機率十分低,不過取消計劃的好。誰知道文尚後來自己單獨來檢查地道進度時,知道此事後,便想伏泉提議了這個斷柱破城法。
伏泉之所最終選擇改用這套攻城法,其實也是有原因的,畢竟他手下的兵卒可是十分珍貴的,可以說死一個少一個。而且因為身為客軍,他也不能及時招募補充兵卒,因此對於被叛軍發現後,派手下精銳潛伏進城偷襲奪城,伏泉本能就十分討厭了,勝率低的賠本買賣他向來不喜歡做。就像現在,如果這方法,說不得他那些潛伏進城的兵卒都會被叛軍包圍,慘死城中,這種損失可就太大了,所以伏泉才會選擇這套攻城法,
所謂斷柱破城法,就是挖掘地道,挖到對方城牆地基後就不再前進。而是把對方城牆的地基逐一的挖空,直到挖空一定地基後,就用浸泡了油脂的木材去把這段挖空的地基補上。讓城牆不會立即坍塌。之後再繼續挖,然後再補上,等到把很大一段地基都如此炮製後,確認這些空的地基可以是城牆崩塌,就可以點火燒掉木材了。
如此這般,隨著一大段的城牆頃刻之間坍塌,所攻擊的堅城,就不攻自破了,畢竟城池沒了城牆,不久任憑地方進攻嗎?歷史上袁紹和公孫瓚爭霸北方,袁紹攻破易京樓的辦法所採用的就是斷柱破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