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頁
“千里江陵一日還,古人誠不欺吾也。”伏泉手扶船杆,迎面一陣河風吹來,帶來一陣涼爽,不由心生感慨道。
話語雖然簡潔明了,但伏泉身後相隨的文武眾人卻是心生疑惑,未幾,便見主簿王謀上前出言問道:“敢問明府,這‘千里江陵一日還’出自何處?實在妙極!為何下官從未聽聞?”王謀也是被伏泉這句名句吸引,他自認為自己也是博覽群書的大才,如今竟然連這等妙語都未聽過,自然是有些尷尬。
“恩……孤幼時見於一古籍耳,不足道也!不足道也!”伏泉擺手示意不糾結這個,換哥話題說道,他自己清楚,就算找他也找不出來,難道告訴他們自己隨口說漏了嘴,又不經意間做了一回文抄公嗎?這不是自己打自己臉嗎?他可不想幹這會被人當做神經病怪胎的事情。
眾人見伏泉似乎不願多想,心中暗思,只道是太守自己作了此句,卻未有上下詩賦,因此假託古人言語而已。當然,這些他們可不會明說,畢竟伏泉是他們的上司,他們做下屬的怎麼敢打自己上司的臉呢?
伏泉自然是不知道自己這些下屬的心思,而且他也沒有這個心思去計較,估計知道他也不會說什麼,反正就當是愚弄古人而已。此時的他正率領近五千大軍浩浩蕩蕩的向江夏進發,心思自然不會在這些瑣事上,想到此番了解的江夏、廬江二郡的賊勢,心中也是擔憂不已,也不知道自己這五千板楯蠻兵能不能勝的過那些荊楚蠻子,畢竟雖然自己兵精甲堅,可備不住賊人人多,面對自己十倍之敵,真是不能小覷。
當然,伏泉只帶五千蠻兵,加上甘寧水軍一共六千餘人出川平亂也是有原因的,不是因為他手上沒兵,自從板楯蠻亂平定後,巴郡現在還有萬餘郡兵鎮守,能說他手上沒兵嗎?
之所以帶的兵少,卻是因為他沒有那麼多船隻和相應的能夠護送這些船隻安然運兵的水軍而已。雖然甘寧已經被他收服了,甚至他麾下被緝拿的錦衣盜賊,出來其中兩成因為罪大惡極早就被郡署審理處決後,其他人也都被甘寧勸說投降漢軍,接受招安了。
自從四月甘寧最終臣服自己後,伏泉本著拉攏的原則,玩著那一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手段,直接向朝廷表奏甘寧暫行水軍司馬一職。當然,奏章可不是這麼寫的,畢竟甘寧有著錦衣賊盜的前科,伏泉命王謀好好潤色一番,寫的花團錦簇,理由就是巴郡水軍羸弱,甘寧有將才,此番平亂需要他。畢竟是要靠伏泉平叛的,朝堂諸公和皇帝劉宏也沒心思為了一個賊盜渠帥,拂了伏泉的面子,便答應了他的請奏。
只是,甘寧的身份一事是解決了,但巴郡水軍也不是一時可以組建的。原本巴郡也就幾百老弱水軍,他們平日也沒太多用途,只不過是郡署為了整治水賊建立的。可是很顯然,這支水軍清剿一下小的賊寇勢力還行,對上甘寧的錦衣賊盜,根本毫無用處。
對此,伏泉當然不能容忍,畢竟自己這五千大軍能不能順利登陸江夏,還得靠水軍給不給力才行。因此,再篩選了原本巴郡水軍老弱之後,伏泉又把那些以往犯罪較小的錦衣賊盜們放了,讓甘寧幫助招安他們,然後在讓甘寧就在巴郡江邊招募熟悉水性的精壯漁民,湊足他這個“行水軍司馬”的一千兵額之數。之後,就是下令全郡徵集船隻了,甚至還從周邊郡縣借調了一批能夠通行長江的大船,經過近一月的耗費,一支勉強成軍的水軍這才能夠帶著五千板楯蠻兵走水路遠赴江夏。
雖然耗費時間甚多,不過也總算能夠將兵平穩帶入江夏了,而這一路上伏泉也在研究這次平亂對象江夏蠻的資料,畢竟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道理他肯定是懂的。更何況這一次又比前番他帶兵平板楯蠻亂不同,前番板楯蠻亂時,可沒有漢人加入叛亂,因此相對而言平亂難度較小。可這次亂賊里不止有江夏蠻人,還有漢人,而且他們人數眾多,有十餘萬人,由不得伏泉不重視。
此番叛亂,裡面所謂的江夏蠻,說來他們的來歷也是有歷史的。當年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時,南郡的潳山蠻雷遷等人聚眾反叛漢朝,侵犯掠奪百姓,漢朝派武威將軍劉尚率領一萬多人打敗了雷遷,並“徙其種族七千餘口人置江夏界中”。也就是將這湄山蠻種族的七干多人遷移安置在江夏郡內,後來他們現在被稱為“沔中蠻”。
到了和帝永元十三年,南郡有巫蠻許聖等人認為郡守收稅不均,心懷怨恨,就聚眾反叛朝廷。後來在永元十四年夏天,朝廷派使者糾集督察荊州各郡的部隊共一萬多人征討許聖。由於許聖等人憑藉險要地形,很長時間攻不下來。於是各路部隊分道推進,從巴郡、魚復等幾路攻打,蠻人這才寡不敵眾,潰散逃走,漢軍由此殺了蠻人的首領,並乘勝追擊,大敗許聖等人。許聖等人乞求投降,而這一次大漢也再次展現了所謂的“對外仁義之風”,赦免了他們,將俘獲之人“復悉徙置江夏”,讓他們全部遷徙安置在江夏,和前番南郡蠻族叛亂折。
這些遷居江夏的南郡蠻民,後稱之為“江夏蠻”,分別居住在巴水、蘄水、浠水、赤亭水、西歸水等五條河一帶,因此又被稱之為“五水蠻”。如今,叛亂的江夏蠻便是這兩批遷居江夏的南郡蠻後人,他們祖先是被征服遷移來的,雖然世隔幾代,但這份仇恨並沒有因為同化而減少,而且當地官吏百姓天生對這些叛蠻後人沒有太多好感,再加上地方吏治攤派的苛捐雜稅過多,種種原因激化之下這才有今天的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