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5頁
荊州軍第四軍團,即是宋江、吳用、武松等人的梁山軍團,定位是炮灰軍團,駐地為長沙。
荊州軍約有二十萬兵馬,軍師為徐庶、蒯良。
對江東、荊州重整以後,楚天又重整益州的軍團。
益州第一軍團,張任、嚴顏、李嚴等本土武將組成的益州軍團,駐地成都。
益州第二軍團,張道、張角、李自成的漢中軍團,駐地南鄭。
益州第三軍團,沐珂、孟霸、雍闓等人的南中軍團,駐地滇池。
益州軍兵力被削少至三十萬人,保留老兵,解散老弱病殘。
至於劉備、關羽、張飛,遷至夏城,受到監督,將來再視情況任用。
王猛、鄧羌、張蚝、徐成的前秦軍團,斛律光、段韶、高長恭北齊三將的北齊軍團,韓擒虎、賀若弼、史萬歲的大隋軍團,全部被楚天併入禁衛軍,以壯大禁衛軍的兵力。
廉頗、周德威、吳漢、阿史那社爾等劉備原本的部將,也併入禁衛軍。
禁衛軍兵力增加,而這些新增的兵力來自於江東、荊州、益州。
漢帝國大戰,耗盡了漢帝國不少兵力,消化漢帝國的半壁江山、拉攏人心,需要不少時間。
韓擒虎、賀若弼、史萬歲等武將對楚天還不服氣,田豐、沮授、顏良不願投降,還需要時間懷柔。
另外,伏波軍設立七軍,主將分別為鄭和、鄭芝龍、李舜臣、陳璘、周瑜、陸遜、呂蒙,虞允文擔任監軍,徐盛被降為副將。
徐盛畢竟是將才,而不是統帥。
甘寧、蔣欽等武將也是將才而已。
每一個主帥搭配若干副將。
楚天對伏波軍也進行大刀闊斧的重編,伏波軍吸納部分江東水師,依然保持40萬人,精兵簡政,同時,提升戰船的大小,減少小型戰船的數量。
江東軍也有2000艘大小戰船,所以伏波軍不只是唯一一支水師。
江東、益州、荊州的兵力加在一起有80萬,已經是驚人的規模,一些弱小的士卒已經被楚天解散。
漢帝國統一以後,南邊不需要維持一百多萬兵力,否則對於財政負擔極大。
為了統一漢帝國,楚天的國庫已經不再富裕,感覺被掏空。
交州、吐蕃、西域都護府還有不少兵力。
按照楚天的大征服計劃,等到統一漢帝國,便開始訓練兵馬,積攢箭矢、糧草、戰馬,在數年後,兵分數路,橫掃歐亞。
第1064章 大宛淪陷
蔥嶺,山勢高聳,大雪封山,寒風刺骨。
漢軍的旌旗破碎,在寒風之中獵獵作響,不到五萬人的漢軍殘兵在崇山峻岭的雪山之中行軍,不時有士卒從山道墜入深不見底的懸崖。
西域都防護將領班超牽著戰馬,在狹隘的山道行軍,不時呼出白氣。
烏孫王雙鬢髮白,獸皮帽子上落著積雪。
烏孫國騎兵垂頭喪氣。
沒有行軍將領高仙芝領兵,漢軍在翻越蔥嶺時,損失慘重。
漢軍在大宛國失利,班超的殘兵不得不進入帕米爾高原,返回西域都護府的輪台城。
漢帝國統一戰爭最慘烈的時候,耶律大石、拔都、始畢可汗等武將進攻大宛國,前後動用了十萬蒙古騎兵、十五萬突厥騎兵、四十萬貴霜兵,又徵發十五萬印度莫臥兒兵,合計八十萬。
大宛國的人口只有兩百萬,青壯有沒有八十萬都難說,全面淪陷。
燕太子、狄青本來率領五萬蒙古騎兵支援貴山城,但五萬兵力在耶律大石不斷增加的軍勢面前,杯水車薪。
貴山城被拔都圍困,大宛國的傳送陣被切斷,當楚天終於收拾了劉備和銅雀後,已經無法往大宛國派遣援軍。
此時再往大宛國派兵,只有兩條路,一條路是從伊犁出發,進入賽爾柱帝國,另外一條路是從輪台城出發,翻越蔥嶺。
兩條路都已經來不及。
耶律大石的兵力還在增加。
窩闊台統治人口不多、但遊牧騎兵比例驚人的中亞,以及人口眾多的南亞次大陸,全力支持耶律大石拿下西域都護府部署在中亞的棋子,不斷給耶律大石派去援軍。
班超、陳湯、燕太子、狄青外無援軍,只好選擇放棄貴山城,返回輪台。
拔都、始畢可汗全力阻止班超等人回師漢帝國,企圖全殲西域都護府在大宛國的兵馬。
不過,班超還是和燕太子、狄青、陳湯、烏孫王聯手,突破拔都、始畢可汗的六十萬大軍,進入帕米爾高原的山道。
寒冬的大戰異常慘烈,貴山城的十餘萬漢軍、烏孫騎兵,最終剩下不到五萬人。
燕太子拄著木杖,在僅僅只能容納一人通過的懸崖邊行走,稍有不慎,便會粉身碎骨。
燕太子環視前後延綿百里的漢軍隊伍,嘗到敗績,不時嘆息。
名將之間或許有差距,但拔都也不是什麼善茬,擁兵六十萬,圍困貴山城,燕太子不是對手。
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大宛國距離漢帝國的腹地太遠。
耶律大石可以儘快得到援軍,而大宛國的傳送陣一旦失效,漢帝國難以支援大宛國。
「大唐時期,安西都護府失去對中亞的控制,多半也是因為中亞距離長安太遠,又有帕米爾高原和天山阻隔……」
燕太子此時深感地形對文明進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