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964頁

    「兵部倒是想了個主意,從講武堂里考選成績優異者直接進武備大學。」孫傳庭道:「武備大學新設速成科,學制只需半年。」

    大都督府一眾將軍聞言也只能點頭:「雖然有些操切,但架子總得先搭起來。」

    許多人覺得崇禎二十三年既然不會對外開戰,那麼就不用著急。然而軍隊卻不是說組建就能組建起來的,新兵訓練、隊列、裝備,林林總總要想得到一支精兵,起碼也要經過三個月的時間。

    蒙古不同中原,其緯度高,氣候苦寒,地曠人稀,任何一支部隊拉過去都還需要額外的時間適應。等官兵互相磨合,將士適應了環境,各種裝備配齊,差不多也就要一年了。

    「大都督府還有一個動議,有待與禮、兵二部商議。」秦良玉道:「如今各軍反饋,新兵體能遠勝當年新兵,這是陛下洪恩澤被萬民。若是各蒙學、鄉學能夠教習學生使用燧發銃,待其入伍之時,人人皆可放銃,則能省下許多訓練時間。」

    孫傳庭聞言有些遲疑。體育課在各蒙學、鄉學之中早已經普及,的確是鍛鍊體能、操練軍陣的好法子。從崇禎二十年以來,大明新入伍的士兵也學會了聽從號令,沒再出現過左右不分,號令不明的情況。

    如果能將火器使用推廣到民間,那倒真的派上了大用場。  

    哪怕再笨的學生,花個一年時間學習放銃,總也該學會了。

    「這就得給每個蒙學、鄉學起碼配備一支燧發銃。」孫傳庭遲疑道。

    大明有一千五百餘縣,平均每個縣算有十所蒙學,那就是一萬五千餘支。算上一百七十餘府,每府平均五所鄉學,則有八百五十支火銃,算下來得準備一萬六千支火銃才行。

    王世欽接話道:「火銃數量是足夠的。如今火銃廠在精度上下功夫,並非最大產能。」

    「如何保證體育老師自己的動作標準呢?」孫傳庭追問道。

    「由教導師逐地集訓。」秦良玉道。

    孫傳庭頜首道:「既然可以將刀槍劍戟配到蒙學,那麼火銃應該也沒有問題。此事由大都督府上請還是兵部呈報?」

    眾人商量片刻,決定還是由大都督府與兵部聯名上疏,這樣禮部就算有意見,也要顧忌一番。

    如今行政流程總算是回歸了大明會典的規定,部議進呈,內閣票擬,皇帝硃批,不再需要轉一道手續。

    朱慈烺仍舊是在文華殿裡辦公,這對他而言已經形成了習慣。至於陳設也沒有變化,仍舊是皇太子時候的那套東西。唯一的變化就是文華殿屋頂的青翠琉璃瓦又換成了黃色,代表皇帝在此辦公的意思。  

    出於節儉考慮,這批青翠琉璃瓦都被小心翼翼封存在庫房,等皇太子朱和圭出閣講學的時候再換回來。

    那時候,朱慈烺還是得搬到武英殿去辦公。

    得到了大都督府和兵部的倡議,朱慈烺很是欣慰。這也算是重新喚回尚武精神的一種手段,而且看起來很可能會有效。

    「可。」朱慈烺提起硃筆在奏疏上寫道:「有條件之地可率先推廣。日後兵員退役,可帶走標配軍備。」

    在加大基層管理和稅收控制之後,大明的國庫總算向著兩宋方向緩緩轉頭。看著日益增加的國庫,大明官員們也只能承認,似乎「與民爭利」之後百姓的日子更好了,而朝廷也更有錢了。

    火器營作為一個老牌機構,終於再次被人矚目,同時借著擴軍浪潮,順利混到了一個師的編制。這次就由他們與教導師一起,從直隸開始推廣火器使用。

    除了火銃,還有火炮。

    第637章 山豗谷洶豺虎嗥(9)

    大明過億人口,其中農民占了人口比例的百分之九十七以上。如果分流出一個百分點,那就是歐洲一個中小國家的全部人口。目前除了軍隊沒有一個行業能夠容納這麼大規模的人口湧入,不過好在農民的戀土情節,要想勸他們改行也不容易。  

    崇禎二十三年,義務兵役制度從遼寧、山西、陝西、甘肅、山東諸省擴展到河南、四川、浙江、福建和廣東。江蘇、安徽、江西、湖廣四省因為戶籍登記尚未完成,所以只是列入了時間表,最晚將在隆景元年推廣義務兵役制度。

    至於雲南、貴州,廣西則因為對張獻忠的剿滅作戰尚未完成,地方民政只是有限展開,主要還是為軍事服務。

    雖然擴兵的鼓點越敲越急,軍費流水一般灑了下去,但是大明朝廷的財政並未因此而被拖垮,反倒呈現出一片百業復甦的景象。

    許多文官本著歷史經驗,認為皇帝一味窮兵黷武肯定會造成國庫空乏,人民困頓,然而經濟復甦的現實又讓他們百思不得其解。

    前一天還有人苦口婆心地勸新皇帝與民休息,停止與民爭利,罷兵興農……後一天報紙上就會出現國庫財政收入幾何,各地百姓的人均口糧收入折銀若干。

    這些巴掌一個個打在腦補官員的臉上,丟了面子還是小事,更麻煩的是吸引了都察院的注意。

    這些人敢犯顏直諫,往往身家清白查不出貪瀆之事,但剛從法政學院畢業的年輕御史們需要辦案經驗,那麼從這些人身上下手,查他們「庸平」之罪,多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無論遼寧、海西還是新設立的甘肅,一樣需要他們。

    「其實沒什麼想不通的。朝廷花了軍費,軍隊用這些銀子採購軍資,養活士卒。士卒將軍餉寄回家,家人拿他們買日用品。兩條線都養活了工商、腳夫、各色人等。商路繁榮之後,沿途驛館、飯莊、酒肆也就有了生意。最後大家都有銀子花,而朝廷又從中抽回國稅,最後國庫充盈。」年輕人站在會英樓的大堂里,侃侃而談。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964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