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頁
朱慈烺又道:「從閔展煉入營以來,全軍作訓全靠他一手提點,功勞甚著。傳令:授閔展煉中將軍銜,加武略將軍,封大都督府右都督,提督作訓操練兵務;再令:在豫西、徐州、山東,各擴編一個教導師,加大作訓規模。」
教導師是訓導師級規模的部隊,一旦這三個教導師的框架搭起來,在兵員充足的情況下,每三個月就能編成三個師投入作戰。
閔子若聽到自己義父得以晉升大都督府,心中歡快,下筆如飛。陸素瑤聽了卻是心頭一黯,心中無奈:這是又要打仗了麼?
現在組建教導師,而且一下子就要在各地建成三個,無疑是有一場大仗要打,好作為戰後補充。從目今的戰績來看,陸素瑤不相信明軍會戰敗,但是皇太子肯定會離開濟南,親臨前線,這就意味著……照顧皇太子起居的難度會更大。
「千歲麾下虎將皆是獨當一面的大將之才,臣實在要恭喜殿下。」陸素瑤笑道,重音卻是在「獨當一面」上。
朱慈烺道:「論打仗,我肯定不如這些將士,不過我只要在前線,前線士氣必能大振。」
現在的戰爭規模已經超過了朱慈烺的掌控能力,這也算是朱慈烺的自知之明。如果他有時間和精力全身心投入軍事研究,勢必不會落在人後,但顯然他是皇太子,需要他的地方還很多。
隨著將軍們的逐漸成長,積累了越來越多的戰鬥經驗,朱慈烺的作用也就淪落到了提升士氣上面。不過他親臨前線可不僅僅是為了提升士氣,更是為了鞏固自己在軍中的影響力,尤其是天下尚未平定的時候,這種影響力必須堅持而深入地貫徹下去。
「而且這回情況比較特殊,不得不親自坐鎮。」朱慈烺徹底堵住了陸素瑤的進諫計劃,手指輕輕敲擊桌面。
第367章 隴山高處愁西望(1)
崇禎十八年正月二十,朱慈烺辭別帝後,領著親衛前往懷慶府。與衛輝府合併之後的懷慶府下轄十二個縣,行政面積仍舊不算大。但大明劃分州縣的依據是丁口數量,所以懷慶府的人口要比華北、山東同樣大小的府高出許多。
這就需要看地方官員的施政水準了,好在吳偉業雖然缺乏經驗,也沒有牧民官該有的天賦,但是沈加顯和張三就兩位進士倒顯出能力來了。
「天下最好做的就是官。天下最難做的也是官。你若是想為民辦實事,不怕得罪人,一板一眼做官,那就是最好做的官。你若是要盤根錯節去攀關係,只想著有朝一日高升閣輔,那這官恐怕就難做了。」朱慈烺在懷慶稍停一日,視察了一番河內縣的民生狀態。
不同於被廖興血洗過的開封府,處處透著尚未散去的血腥。懷慶府倒是仍保有了大明原汁原味的味道,不過新近成立的府縣兩級警察局、巡檢司,以及家家戶戶門上貼著的門牌地址,都顯出與以往不同的氣息。
「今年春耕進行得如何了?」朱慈烺問道。
「回稟殿下,各地仍舊是耕牛不足,不過這回府里從技工學院購得『代耕』三百具,多少能夠緩和春耕所需。」沈加顯如今負責懷慶府春耕事宜,隨同巡視。
朱慈烺眺目遠望,眼前所見卻都是牛耕。這也是可以理解,下面府縣都希望將最好的一面拿出來給上司看到。像沈加顯這樣能老實回答,已經算是及格了。
「去看看代耕。」朱慈烺道。
吳偉業連忙吩咐下去,讓人在前面開道。朱慈烺卻沒那個耐心,快馬揚鞭已經向前去了。
一行人徑直北上,果然看到了王徵發明的「代耕」。
這種耕種器械在原歷史劇本中一直用到晚清,乃是畜力不足情況下最好的補充方式。原本的設計是一組三人,在田地兩頭安裝兩個轉盤,中間連以繩索。每個轉盤配一個壯勞力,中間一人扶犁。轉盤轉動之後,繩索拉動犁鏵,由此耕出筆直的田壟。
懷慶府多水,所以沈加顯在靠河的地里多用代耕,可以借水力減人力。而且一般這種上等良田面積較大,接連成片,也方便「代耕」推進。在那些缺乏水力的地里用牛耕,只有下等的山地才用人力。
「原本靠水的田地都屬於富農之家,他們肯定都是有牛的,不用擔心春耕勞力。田越差的人家也就越窮,往往幾家合養一頭牛,只是聊勝於無。如今官府出面加以調配,全縣的春耕面積都上去了,誰家都沒受到損失。」沈加顯道。
「那些富戶肯把牛借出去?」朱慈烺問道。
沈加顯微微一怔,道:「既然是於己無損,又皆大歡喜,鄉紳們還是樂於為之的。」
朱慈烺也笑了,暗道自己將那些鄉紳想得也太壞了點。
實際上明朝的土豪劣紳並不算多,最多只是有些自私自利罷了。在官府不作為的情況下,地方上的溝渠開通、賑災施粥,基本都是這些鄉紳自發之舉。至於修橋鋪路,開辦義學,也是富裕鄉紳們常做的事。
宗法社會之中,大宗對小宗負有義務,大戶對小戶也有義務,親親之教深入人心,所以不這麼做反而會被人戳脊梁骨。若是敢仗勢欺人魚肉鄉里,非但會被宗家釘在恥辱柱上,更會被憤怒的鄉民掀翻在地,再踏上一腳。
徐階以首輔閣老、董其昌以南京禮部尚書之尊,皆受鄉辱,正是前車之鑑。
然而反過來看,宗法社會也是新政的最大阻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