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頁
如今在整個帝國缺乏的不是糧食、白銀、布帛、人口……而是能夠出任公共事務的人口。新的一批專門學校很快就在順天府成立,除了時下緊缺的會計、明法、行政專業之外,還有適用性更廣,專業性稍弱的秘書專業。
早在去年六月時候,河南行政學院開學,朱慈烺頗為興奮,幻想著一年之後能夠收穫多少人才。然而現在,他卻發現人才的培養並非呈階梯狀上升,而是漸漸進入瓶頸,在之前一批可堪教育的苗子之後,出現了一個斷檔。
這個斷檔就是國家動亂造成的人口低谷,適齡兒童的數量銳減,以至於各府縣的村學、里學都很難召到學生,甚至有些人覺得每村開設學校是一樁十分浪費的事。而且國家安靖之後,也不能長時間採用速成式教育方式,仍舊還是要放慢培養速度,讓大明的下一代充分茁壯地成長。
第491章 春來雨露寬如海(2)
崇禎十九年六月初十,蕭陌站在了山海關城頭。
看著這座失而復得的雄關,蕭陌百感交集。
當年修築這道關卡實在太過用心,以至於近衛第一師調集了全師二十餘門火炮對著城門猛轟,以及挖地道放火藥爆破,竟然都沒有將關門轟開。作為城牆最為薄弱的環節竟然都沒打破,其他包磚夯土牆段更是沒有什麼指望。
眼看東虜兩紅旗在山海關守得固若金湯,兩黃旗主力繞過了山區,從錦州殺向寧遠,一時間遼東局勢風雲突變,第二師反倒成了深入敵軍包圍之中的孤軍。
而且寧遠不同天津,可以建立水城與海運通道直接連通。東虜在將近十里的空白區域保持絕對優勢兵力,導致守軍只能從外圍據點撤退,嬰城固守。
兩白旗最終還是與兩黃旗取得了聯繫,從絕境之中殺出一條血路,迫使蕭東樓退守大營。在付出極大代價之後,多爾袞帶著侍衛親隨渡過興城河,與兩黃旗合兵一處。
常志凡和朱睿死守寧遠,依靠熱氣球帶來的先機,掌握了清軍進攻節奏和主攻方向,一次次打退了東虜的進攻,最終打得東虜戰意消退,又見河西殘存的大部隊已經被明軍主力擊潰、俘虜,只得退回錦州,抓緊時間修整一番,分配糧食,為過冬做好準備。
如此一來,兩紅旗算是被拋棄了。
失去了與多爾袞的聯絡之後,代善知道大事不妙,在山海關蠢蠢欲動。然而蕭陌拿厚厚的關牆沒有辦法,代善也不敢出城與士氣旺盛的第一師野戰。實際上如果不是因為蕭陌顧惜戰士性命,一直不肯用人命去填,代善未必能撐得到今日。
最終,代善與博洛派出了親信,悄悄前往蕭陌營中,勸蕭陌效仿遼鎮,養寇自重,並且還用上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典故,顯然也有挑撥離間之計。
蕭陌連人帶信送去了北京,只等皇太子的命令。
朱慈烺正全身心地投入在政治改革之中,挑選值得信任的部寺堂官,每天有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與人談話。遼東戰果對他而言,只有大小的區別,而非有無的問題。從最初決定渡海作戰開始,這個項目就不會虧本。
「可以許諾他們:只要投降,可以不殺一人。」朱慈烺特別強調道:「包括代善、博洛。」
兩紅旗在山海關的旗丁、包衣、余丁、家眷,加起來足足十萬人,在如今到處需要基礎建設的情況下,又是一支奴工苦力隊伍。
因為這句承諾,年邁的代善和年輕的博洛最終放棄了孤守山海的壯舉,選擇投降。
蕭陌允許旗中夫婦相聚,登時將最後一點反抗的苗頭掐滅。只要有「家」在,誰都不願意當出頭鳥被人第一個幹掉。
在原歷史時空中,鄭成功正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以至於都打到了南京城下,卻因為送去了戰士的家眷,導致戰力崩潰,被滿清反撲。
兩紅旗從旗主代善、博洛到最下面的各個牛錄額真、拔什庫,卻被一網打盡,統統關入囚車,押往北京。最後再將各牛錄打散,總參謀部就可以根據各總部、營伍、苦役營的需求進行勞動力分配了。
這些旗丁、包衣中的絕大部分得以留在了他們熟悉的關外,因為寧遠有鐵廠和礦廠,需要大量重勞力,而他們正好能夠勝任這種需求量大而且技術要求較低的工作。另外一部人被送上船,跨過遼海,直接送到了遼南。陳德在那邊修築城堡,開山修路,對於壯勞力來者不拒。
被解救的難民沒有必要再數百里路趕回去,近衛一師將他們盡數安置在遼西走廊,開始新的生活。
安置難民的一幕足堪經典,十個局從山海關齊頭東向,身後跟著的是上萬難民。每到一地,軍中文書就高喊一聲:誰願在此世代耕種?
因為開始的土地離山海關更近,都是熟地,所以應者如潮。文書再報出這些地的租稅,篩掉一批,讓剩下的人自報稅額,額高者得。確定之後就發與田地契,制定戶口,算是安頓成功。
如此一路東進一路安置,等到了興城河西岸,難民也就安置的差不多了。原本這一塊養活了六萬居民的土地,現在分到一萬難民手中,人人都寬裕得多。尤其難得的是這些土地十分乾淨,沒有任何財產權糾紛,可以放心地製作契約。
因為這些土地全都屬於吳家為首的遼鎮武官集團,而他們是再也不可能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