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725頁

    崇禎道:「祖宗設宗藩侍衛京師,非但是親親之義,也是因為自家人更為可靠的緣故。別的不說,你那兩個兄弟未來也是要幫你安定地方的。知子莫若父,朕知你不信這些親戚,但終究不能過分。」

    「父皇放心,兒臣對於親戚也是多有維護的,否則也不會讓晉、德、衡三藩入股金礦了。」朱慈烺道。

    崇禎想想也是,但他又懷疑入股金礦其實也是個坑,只是沒有依據不能無端質疑兒子的人品。

    「唐庶人在鳳陽也吃了這麼多年的囚禁之苦,還曾被個宦官凌辱,如今既然國家平定了,放他出來也未嘗不可。」崇禎緩緩道:「但是宗人令還是太高了些,可以給個左宗正。」

    洪武三年太祖高皇帝設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宗人府,以秦晉燕周楚五王擔任宗人令和左右宗正、左右宗人。雖然都是正一品的官職,但這個排序卻是按照年齒拍的,也算是確定了宗人府職官順位。

    後來宗人府職官多由王公勛戚擔任,再後來實務歸於禮部,宗人府只是掛著個牌子而已。這回禮部改制,宗人府的工作仍舊是要還於宗室來管。其實也就是保存管理宗室譜牒,負責起名,襲爵,生喪嫁娶之類的小事。

    朱慈烺對於左宗正這個位置也算是滿意了,順便推薦一直擔任定王、永王教職的東垣王朱常潔為右宗正,晉王朱審烜、魯王朱以海為左右宗人。  

    崇禎一一應允。

    如此一來,也算是交易達成,朱慈烺不再阻攔午門獻俘之事。

    朱慈烺非但沒有阻攔,轉而變得十分積極。每日都召鴻臚寺官員前來詢問進度,並且親自匯報給崇禎皇帝。

    「因為此番父皇要御駕午門,親自受俘,故而在禮儀上更多參照了神廟制度。」朱慈烺捧著禮儀典冊,將各個環節說與崇禎知道。雖然獻俘禮在大明並不少,但最近去午門受俘的卻只有萬曆皇帝,所以用他的禮儀典制起碼不會惹出笑話。

    「只是兒臣小小改了兩個地方,」朱慈烺道,「照洪武制度,罪囚罩紅衣、戴紅帽。然朱色乃我國色,即便尋常百姓都不能穿,如何能讓囚徒穿戴?此前人所思與今日之勢不符之處,故兒臣以為,當光頭、麻衣。」

    崇禎點了點頭:「可。」

    「其次,永樂五年九月,成祖皇帝受安南黎季孷、黎蒼等,兵部侍郎方賓宣讀露布時,成祖皇帝問『此為人臣之道乎?』」朱慈烺道:「所以此番兒臣改成了由都察院宣讀露布,然後由父皇問罪。」

    崇禎覺得皇太子這話有些拗口,仔細一過便發現了問題所在。關鍵不是問話的時機,而是宣露布的衙門。  

    「太祖時是以大都督府宣讀露布,成祖之後皆以兵部宣讀,為何此番由都察院宣讀?」崇禎問道。

    「太祖時是開國定鼎之際,成祖滅安南為開疆拓土之功,故而前以大都督府、兵部宣讀露布。」朱慈烺道:「此番平定東虜只是我朝邊患虜亂,屬於國內犯罪,該由都察院檢舉公訴,天子聖裁。」

    崇禎覺得兒子對法治的固執幾乎等同於禮臣對禮制的固執,這是何其不成熟的表現?不過考慮到兒子只有十七歲,還有得是時間磨礪他,用不著在這上面爭執。何況在百姓、四夷面前,質問俘虜,予以審判,聽著也很不錯。

    「父皇,最後這些韃虜該怎麼判?」朱慈烺問道。

    「磔誅?」

    朱慈烺點了點頭。

    除了皇帝這邊一直說的是「午門獻俘」,在京師上下的各處衙門的通報上,都用大大的墨字寫著「公審聖裁」。不僅僅是名字不同,其含義也相差了千萬里。不過很少有人關注這兩個詞的區別,只覺得前者強調俘虜的身份,後者強調這場典儀的性質罷了。

    鴻臚寺第一次脫離禮部的指導處理這樣大規模的典儀,顯得興致昂揚。在一番趕工之中,整個獻俘——公審的流程參照萬曆獻俘禮與崇禎九年的獻俘禮制定。  

    崇禎十九年七月初三,蕭陌與蕭東樓完成了交接,從山海關以東到寧遠,盡數為近衛第二師防區。他率領近衛第一師返回北京,駐紮城外。

    初五日就是獻俘典禮。

    ……

    「大明到底是煌煌上國,雖然有流寇、東虜這番肆虐,但終究能夠平定。」一個口音怪異,身穿大明服飾的男子舉著酒杯,笑道:「為大明能夠早日平定禍亂,諸君請盡飲此杯。」

    與他同桌共坐的人紛紛舉起酒杯,一飲而盡。

    這些人穿的卻是白衣黑裙,束腰幾乎拉到了胸口,頭上戴的網巾也與大明制式多有不同,正是東夷朝鮮服飾。因為朝鮮與東虜結成了君臣之國,等於是東虜的藩屬國,所以這些朝鮮商人才能在北京一直生活,經歷了明順清明的反覆。

    「金鵬圖,這回到了大明首都,可有何感想?」那大明服飾的男子對筵席上的一人直呼其名,那人卻也處之坦然。

    「今番到了大明,才知道上國風氣,果然是禮儀之邦。」那金鵬圖漢語說得磕磕巴巴,只是努力咬字道:「從天津過來無論是碼頭苦工,還是田中農夫,竟然都穿著衣服勞作。天國氣氛,實在讓人欽羨。」

    「就是僕婦,也穿得十分體面,沒露出身子的。」金鵬圖身邊一個年輕人高聲道:「果然是天朝上國!」

    金鵬圖對那男子微微一笑,見滿桌人不認識他,便道:「這位是中人出身的林譯官在中。」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725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