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822頁

    這也難怪,沿海的百姓多年來深受倭寇之害,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也不在少數,所以對倭寇簡直恨之入骨,偏偏地方衛所的官兵又不爭氣,見到倭寇就好像老鼠見到貓一樣,甚至比老百姓跑得還要快。

    就拿去年的寧波「爭貢事件」來說吧,兩伙倭國人鬧矛盾,公然在大明國土上燒殺搶掠,從寧波府殺到紹興府,縱橫幾百里,竟然如入無人之境,簡直是大明的恥辱。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官兵的一次次無能,讓老百姓一次次地失望憤怒,可以說,現在沿海一帶的老百姓已經完全對官兵不抱希望了,見到倭寇來搶掠就立即逃跑,逃不掉只能自認倒霉。

    正因為如此,今天突然聽到官兵竟然打敗了一夥倭寇,而且還斬殺近百人,生擒了十幾人,老百姓們瞬間就炸窩,都抱著懷疑的態度跑來西溪巡檢司看個究竟。

    正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當老百姓們看到近百具倭寇屍體堆起來的屍山,還有那十幾名被五花大綁的活倭寇後,自然都信了。

    這些老百姓興高采烈,一個個咬牙切齒,也不管官兵同不同意,立即便搬來柴草把倭寇的屍體全部燒成灰燼,然後瘋狂地拋撒。那十九名被生擒的倭寇亦被憤怒的百姓活活打死了十七個,要不是五百營的弟兄冒險搶回了兩個,恐怕所有活口都要死光光了。  

    儘管如此,那兩名僥倖撿回性命的倭寇也被打得很慘,一個四肢都斷了,另一個比較幸運,只被咬掉了半邊耳朵。由此可見,老百姓對倭寇確實恨入了骨髓。

    一眾老百姓發泄完心中的怨氣,紛紛對著巡檢司大門跪倒叩頭,痛哭流涕地感謝欽差大人為老百姓報仇撐腰,有人甚至大聲哭訴起自身的遭遇,痛斥倭寇的種種惡行。

    徐晉雖然坐在巡檢司的大堂內,但還是能夠聽到外面老百姓的哭訴。本來眼睜睜地看著十幾名倭寇被虐殺分屍,徐晉還是有些於心不忍的,但此時聽到老百姓們痛斥倭寇所做出的種種惡行,內心便坦然多了。

    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些倭寇也算是咎由自取,絲毫不值得同情。

    當老百姓們發泄完陸續離去後,東台縣的士紳們又組團來到了西溪巡檢司,抬來了幾頭宰好的大肥豬,還有數十壇美酒前來慰勞擊敗倭寇的勇士。

    領頭的士紳叫鄭世榮,乃東台縣首屈一指的大地主鄭家的家主,此外,本地豪族李家和何家的家主也來了,徐晉親自接待了這些人。

    傍晚時份,西溪巡檢司所在的上空升起縷縷炊煙,空氣中瀰漫著誘人的肉香和酒香。徐晉送走了東台縣那些士紳後,信步行到巡檢司外的沙灘上,小舅子謝三槍機靈地跟在後面,而十數名荷槍實彈的五百營悍卒則落後十米守衛,以防不測。  

    巡檢司外面這片沙灘很大,平時乃巡丁們操練的場所。夕陽從身後照來,把徐晉和謝三槍的身影在沙灘上拉出老遠。

    沙灘上的血跡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夕照下沙子金黃金黃,任誰都瞧不出就在數個時辰之前,這裡發生過一場慘烈的廝殺,死傷近兩百之眾。

    徐晉看著金蛇亂舞的遼闊海面,眉宇之間隱藏著一絲絲擔憂,儘管對戚景通和謝二劍這對組合十分放心,但兩人出海大半天都不見迴轉,徐晉亦不免擔心起來。

    憑謝二劍和戚景通的本事,再加上兩百名裝備了燧發槍的悍卒,即使遇上了數倍敵人也不足為懼,徐晉擔心的是變幻莫測的大海,畢竟人類在大海面前實在太渺小了,別說古代簡陋的帆船,就算是現代的十萬噸巨輪,在茫茫大海中也有翻覆的危險。

    謝三槍這小子今年才十五歲,但個頭已經趕上徐晉了,生得虎背熊腰,活脫脫就是老丈人謝擎的翻版,亦步亦趨地跟在身後,一邊稚氣地把腳下的沙子踢得老高。

    「姐夫你也甭擔心了,二哥他命大著呢,連媳婦都還沒娶,哪就捨得翹辮子了。說不定現在已經抓到那個倭國武士宗設了,正在返航途中呢,你還是想好該給二哥升個什麼官吧。」謝三槍沒心沒肺地嘻笑道。  

    話說徐晉已經找來通曉倭語的翻譯審問過剩下的兩名倭寇,已經得知這次帶隊的倭寇首領叫大內宗設,正是去年年初,在浙江寧波燒殺搶掠的倭國貢使。若是能抓住此人送到京城治罪,無疑是大功一件,朱厚熜那小子估計能高興得一蹦老高,去年的「爭貢事件」實在讓小皇帝十分窩火。

    徐晉笑了笑,正準備說話時卻聽到叮的一聲清響,一道黃澄澄的光芒從小舅子踢起的沙子中飛出,落地後在地上滾了幾滾才停下。

    謝三槍輕咦了一聲,跑前幾步撿起那小物件端詳了一眼,然後獻寶似的拿到徐晉面前揚揚了,笑嘻嘻地道:「姐夫,我撿到一文錢。」

    徐晉好笑道:「運氣不錯嘛,最好把這裡的沙子都翻一遍,說不定下次能撿到金子。」

    謝三槍小子還真的起勁地踢撥沙子,結果竟讓他又撿到了兩枚黃澄澄的銅錢。徐晉不禁頗為意外,從謝三槍手中拿了一枚銅錢看了看,面色不由變得古怪起來。

    這是一枚宣德通寶,不過看上去很新,聞一聞還帶著一股煙火氣息,似乎是新鑄的銅錢,這就奇怪了!

    徐晉前世也玩過古錢幣收藏,所以對明朝的銅錢還是比較了解的,因為避諱明太祖朱元璋的「元」字,明朝的銅錢都不用某某「元寶」,而是改用某某「通寶」,後來的清朝也是沿用了明朝的做法。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822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