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9頁
按照陰氏新執行的制度,無地一再積累功勞已經成為一名「中帥」,不要看只是到了爵位的第八級,已經比很多人的級別要高太多了。
原本的「庶長」怎麼辦?涼拌唄!
不同的勢力,職位肯定會出現變動,只是在舊勢力地位高,去了新勢力多少會得到一些優待。
像無地這種投靠陰氏的原秦國貴族不少,十數年時間裡有人飛黃騰達,不少則是想玩反忠間暴露身死族滅,有人因為個人能力的關係泯滅於眾人。
事實上,秦國一直以來都跟其餘區域的諸侯國格格不入,不單純是某些制度,秦人的思想觀和價值觀也是有別於各諸侯治下的臣民。
簡單的來說,或許是跟大量戎狄融合的關係,致使秦人有了更多屬於戎狄的思想,對理、智、仁、義、信之類的在乎程度沒其他諸侯治下的臣民那麼高。
商鞅沒有在秦國變法之前,秦人是保守與趨利避害兼合的群體,保守在於頑固派想要保住利益,不想出現一絲一毫的變化;趨利避害則是有好處搶的比誰都凶,還是不顧顏面的那種。
陰氏面對的就是上述那種秦人,幹掉最頑固的那一批,給予不顧顏面者適當的好處,很多時候不用陰氏親自動手,秦人就能自己殺得血流成河。
作為實際操作者的呂陽很多時候會想,秦人那些習性固然有利於陰氏吞併秦國,以後統治這麼一類人會不會是一種麻煩?
說白了,秦人輕易地捨棄掉趙氏嬴姓,因為各種新變化帶來的好處而臣服於陰氏,日後陰氏會不會也得到一個跟趙氏嬴姓相同的下場?
關於這點,秦二世和趙高有話說,他們給予陰氏的答案會是:必需一直給秦人構建目標,給予階段性的好處,一旦好處停下就是遭遇外敵入侵不抵抗,再在新主人的各種許諾下煥發出強悍的戰鬥力。
並不止秦人會是那樣,只要是軍果主義的體制都會有相同的毛病。
秦末是個怎麼回事?首先是始皇帝許諾給秦人的好處沒有實現,個別人卻是極致的榮華富貴,絕大多數人該得到的賞賜卻是沒有得到落實。
蒙氏、李氏等家族在秦國的興起,源於他們確實是有能力,對國家的好處不止一點半點。
真正的老秦人只有王氏、趙氏極少數獲得高位,著實令秦人感到失望。
在很多人看來,孟、西、白的滅族或消失讓秦國已經不是秦人的秦國,變成山東諸國移民的秦國,各種怨懟只是沒有爆發出來而已。
秦人誰都沒有說,他們卻是對趙氏嬴姓看得很透徹。
不管是老秦人還是外來者,對趙氏嬴姓有用才有榮華富貴,一旦失去了利用價值就會被清除掉。
百里奚、奄息、仲行、針虎、商鞅、張儀、范雎、呂不韋……等人紛紛點讚。
而到了秦滅六國的中後期,商鞅建立的軍功爵制度就已經在瓦解的邊緣,等最後一個齊國被滅,始皇帝已經拿不出關中的土地來賞賜中下階層的有功將士,而關外的土地秦人又不想要,上下的對立形成,局勢一下子變得老尷尬了。
有毛病嗎?只要是一個智慧生物就有利益追求,努力了無法得到回報,誰特麼願意拼死拼活?
「秦公族……不留一人。」呂陽知道自己的父親一直懷疑自己嗜殺,某種程度上他本人覺得沒毛病。
只有親自去執行的人才會更加透徹的明白一句話:只有死去的敵人才是最好的敵人!
明明必須斬草除根,為什麼要留下後患呢?等著某天仇敵的子孫找自己的子孫算帳啊!?
作為一名合格的長輩和祖先,肯定要幫子孫後代剪除掉所有憂患,兒孫自然會有自己面臨的挑戰,長輩和祖先故意給子孫留下敵人是一種極度不負責的行為。
還有那麼一種人,知道敵人已經跑得不見蹤影,明明是沒有能力永除後患,為了保住面子嗶嗶一句:上天有好生之德,且饒他一命。若日後尋仇,我子我孫一應接下。
我了個尼瑪!
這個就是所謂的遺禍子孫了吧???
無地渾身顫慄了一下,遲疑道:「便是有意效力於我……」,說到這,感覺到冷意,又看到呂陽一臉的笑吟吟,改口應命:「諾!」
陰挈(qiè)見無地走遠,低聲說道:「秦君之死,飲藥?白綾?見血?」
這傢伙是誰?看年紀大概三十來歲,五官跟宋彬很相似。
他叫陰挈,是陰氏家宰宋彬的兒子之一。
「父上不欲賜死。」呂陽其實是反對的,但小胳膊掰不過粗大腿。
陰氏的其他「二代」在教育方面趨於平凡,也就是大多選擇當代的教育方式。
呂陽在教育上則是呂武全程把控,會學習當代有的知識,更會得到呂武親自教導一些不成體系的知識,思想上則是更傾向於「現代人」。
說通透點,呂武給呂陽的思想就是學會什麼是無所不用其極。
當然,呂武整理出來的管理學著重了教導。
管理學在現代或許是爛大街的玩意,封建時代和帝國時代則是「帝王學」啊!
聽到是呂武的意志,致使陰挈下意識縮了縮身軀。
開創陰氏現如今局面的呂武,其他家族的人怎麼看無所謂,越是忠誠於陰氏就越感到崇拜,幾近與神靈無異啊!
「秦君不死,秦國焉亡?」呂陽信奉的就是,但凡有威脅就應該清掃,對不絕人祀比較不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