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0頁
一切只因為在春秋中葉時期,國戰還能講道理,並且能矇混說「不」;私戰要講究可以,不講究無外乎是先打了再說,無論勝敗都很難講出一個「是非曲直」出來。
有晉軍出現在秦國的北疆,率軍的還是晉國八「卿」之一的呂武,暫時發現的是大約三個晉國「師」和兩個齊國「軍」的兵力?
秦人舉國沸騰!
剛從蜀地回到「雍」的秦君贏石氣惱外加覺得是個機會。
只是個下大夫就敢跑來攻破秦國都城一個城門的呂武啊!
這個呂武還一再攻陷秦國的城邑,幹了不少燒殺擄掠的壞事!
他們必須進行思考,是不是一個將呂武殺死在秦國北疆的機會呢?
若是能將呂武幹掉,不但能消滅晉國的三個「師」,必將會引發晉國新一輪的內部動盪。
畢竟,陰氏的成年男子也就呂武一人,他的子嗣歲數都還小。
晉國一直有卿位家族互相傾軋的傳統,一旦呂武死了,陰氏的孩童怎麼會有能力保住基業,肯定要遭到其餘家族的分食。
陰氏的倒下必然會使晉國亂上一段時間,甚至還有其餘家族互相攻擊,進一步削弱晉國的國力。
這樣一來,秦國就能得到更多喘息的時間,說不定很快就能反攻晉國,奪回涇水和渭水周邊那些先前失去的城邑。
老少爺們啊!
喲嘿地行動起來!
家裡能拿的動武器的都招呼集結,一塊北上弄死呂武啊!
秦國將能動彈的老少爺們集結再出征,是建國之後就有的老傳統了。
他們也就是慢慢變得像一個諸夏體系的國家才搞正規軍的那一套,要不習俗方面其實是遊牧民族特性。
再過上個百八十年,秦國要是能繼續存在下去,會作為諸夏列國中第一個無視「士不教,不得征」規則,再次玩起全民皆兵的那一套。
結果是五十多萬秦軍被五萬「魏武卒」打得漫山遍野地逃竄。
不過話又說回來,「士不教,不得征」這一套在漢帝國崩潰之後,往下的王朝基本就沒再管了。
也就是說,自兩漢之後的封建王朝,徵集兵源制度開始變得不怎麼講究。(一般玩亦兵亦農,乃至於戰爭爆發再拉壯丁)
秦國集結了所能集結的兵力,秦君贏石任命劉軾作為統帥負責北上增援。
這個劉軾是誰?他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士雃。
沒錯,就是晉國八個卿位家族之一,老范家的那個士氏。
士雃跟士燮是同輩,是士會的次子。
士會曾經流亡到秦國,歸回晉國之前將次子士雃留在秦國,自此士雃別為劉氏家主。(漢高祖劉邦的二十一世祖)
比較神奇的是,士雃讓自己的兒子劉明回到晉國,士燮劃出一塊地給劉明,導致晉國也有一個老范家別出的劉氏。
留在秦國的士雃一再受到重用,秦桓公(嬴榮)時代一再擔任使者到處出使各國;到了秦君贏石這一代依然一再擔任使者,並且開始接觸軍務。
士雃得知增援後子針是要將呂武所部消滅,並不因此有什麼特別想法,該賣力依然十足賣力,暗中通知呂武趕緊跑屬於不可能,倒是會派人去晉國通知老范家。
他當然知道呂武是誰,一旦呂武戰死在秦國北疆又會讓晉國發生什麼事,進而又對國際局勢起到什麼效應。
關鍵是,那些事情關他們這一支在秦國落地生根的劉氏何干?
若要硬說有關係,通知老范家準備接盤陰氏,會顯得更加符合當代的思想觀和價值觀。
秦國忙碌起來,一隊又一隊被集結起來的老少爺們前往都城「雍」進行整編,再分別開拔向北而去。
遠在秦國都城「雍」北邊兩百多里外的涇水北岸,秦軍安營紮寨並加固工事,追上來的晉軍也已經將營寨搭建起來,兩軍開始了「你看我,我看你」,偶爾再發生一些互相挑釁爆發的小摩擦。
呂武對後子針率軍南撤又停在涇水邊上,甚至開始與己方發生摩擦,哪怕無法完全猜透,多少也能品味出一些什麼。
聰明人不止呂武一個。
晉國這邊有些貴族看破不說破,默默做好一應準備,只等著命令被下達。
人小鬼大的晏嬰又開始往呂武這邊頻繁跑,幾次用好奇的小臉蛋問呂武,為什麼一定要逼迫秦軍應戰之類的話,並且表示齊軍絕不願意跟秦軍交戰。
呂武為什麼要跟秦國過不去?
也就晏嬰可以仗著年紀小能夠問一問,換作其餘的齊人,誰敢開口直接問啊。
晏嬰可以問,呂武卻不用給答案。
至於齊軍要不要跟秦軍交戰這種事情,他們有什麼資格做自己的主?
呂武非要跟秦國過不去,只因為他是一名「過來人」啊!
明知道以後會發生什麼事,不去將危險扼殺於搖籃,要等著被收拾咯?
再則,關中憑什麼一定是秦國持有,不該是有德者居之嗎?
呂武當然清楚無法一次將秦國滅掉,用實際行動一次次削弱,找到合適的機會再進行取代,不行咯???
「義渠殘餘逃奔向西,涇水以北幾近再無義渠。」中行偃之前在魏琦的指揮體系下,剛過來呂武這邊。他很直接地問道:「白翟向東北逃竄,彼處有陰氏攔截?」
呂武答道:「白翟所剩不過六七萬人口,能戰之人不存一萬,冢中枯骨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