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5頁
如果想要更多的歷史底蘊和合理性,其實選擇「晉」比選擇「唐」來作為國號最合適。
沒有太複雜的原因,歷史上有過多個以「晉」為國號的王朝,地理位置在「晉地」也能收買創業集團的人心。
當然,如果以「晉」為國號的王朝太垃圾,或是創業集團的核心不是來自「晉地」這個區域,「唐國公」肯定會以自己的爵位「唐」來成為新王朝的國號。
使用具有「特殊意義」來命名國號的創業者極少,一般會被「知識分子」嘲笑。
這些「知識分子」在背叛起這個王朝會有兩個理由,第一個就是「非是正朔」,再來就是「無有歷史底蘊可尋」,偏偏還有人認可這種說法。
所以了,敢用具有「特殊意義」的名號來定為國號,可能是開創王朝的霸主從一開始就沒拿「知識分子」當回事。
呂武需要一再地翻閱典籍,從中找到符合晉國歷史底蘊的一些名稱來給爵位命名。
後來,他著實是厭煩了這一項工作,再來就是距離「虎牢」越來越近,順理成章的將事情交給家臣去辦了。
在搞土地分配到戶這一件事情上,呂武不能悶頭自己干,先後試探過范氏和魏氏,發現士匄和魏琦表現出詫異和不以為然。
到底是真的不以為然,還是飆演技,有待考察。
陰氏搞動作也不是一次兩次,每一次都能得到一個好結果。光是這點就足夠讓范氏和魏氏不敢掉以輕心,哪怕不想跟上,他們也會暗地裡琢磨和觀察。
呂武給士匄和魏琦的理由挺符合晉國的現狀。
晉國要跟楚國爭霸,雙方在多種層面上互有強弱之分,爭霸已經到了必須分出勝負的階段,老套路不行,不想新套路,等著輸嗎?
抵達「虎牢」之後,各「卿」面見國君,國君再檢閱完帶來的部隊,輪到呂武給國君透透風了。
「予『羨』土地?」國君一樣感到詫異。
陰氏之前就一直在提拔內部有功之人,每年都要釋放一批奴隸,提拔建立功勳的「徒」成為「士」,再搞變「羨」為「徒」的操作,不是已經一再下發土地給功臣了嗎?
搞「臣下之臣」而已,特別提起這件事情是個什麼意思?
呂武也就簡單解釋道:「激勵其建功立業之心。」
要搞爵位的事情也必須講清楚,又到了使用話術的時刻。
呂武是晉國的元戎,沒資格搞全面通用的爵位。
其實,哪怕是一國之君也沒有那個資格。
有資格的是周天子。
在呂武的敘說中,陰氏只是為了便於辨識,搞爵位什麼的是沒有的事。
國君感到狐疑,說道:「變法之事歷來以范氏為首,陰氏……」
人家范氏幹這個是專業的。他們沒什麼動靜,怎麼輪到陰氏在弄呀?
第612章:這是流年不利嗎?
是的呢!
很多事情陰氏早就已經在做了,問題那是一種屬於「潛規則」之類的形式,不是以「制度」來成為標準。
只想在陰氏內部執行的話,以「潛規則」的形式沒有什麼問題,呂武要的是成為一種能夠推行的「標準」。
這麼說吧?呂武不管會在陰氏內部執行哪種標準,很快也會在秦國那邊搞起來。
一個家族想搞什麼不用取得外部的同意,不以家事而來耽誤國事也就行了。
呂武是秦國的執政,陰氏和秦國執行同一套「標準」就會顯得不一樣了。
所以才有了呂武跟范氏和魏氏商量要不要跟上,又找國君進行某種程度上的報備。
到時候陰氏和秦國同時將那一套「標準」執行,有呂武先行邀請范氏和魏氏跟上,國君也早就知道這一件事情,突兀性質也就不存在。誰想以這件事情為藉口搞什麼,幾乎就是強行搞,不要怪陰氏的反擊得太凌厲,反擊的過程中陰氏還能覺得是自己受到欺負了。
為什麼要爭取一個「名正言順」呢?大義可壓人又能擺明了欺負人,這個就是「名正言順」的作用。
晉國的國君和眾貴族知道了陰氏想做什麼,沒有當一回事,也就等於不反對和默認,呂武的目的就算達成了。
士匄還挺納悶呂武為什麼要提出來,甚至邀請范氏和魏氏跟上,莫名覺得呂武是不是變慫了。
還是那一句話:有封地的貴族想做什麼,不超出自己的家族範圍,沒有人能進行干涉。
上述就是當前這個時代的規則。
增援大軍已經抵達「虎牢」,在「虎牢」的晉軍一下子達到四個「軍」又三個「師」的規模。
這些兵力裡面,陰氏、魏氏各自占了兩個「師」,范氏占了四個「師」,荀氏(中行氏)、解氏、羊舌氏、趙氏分別占了一個「師」再多一點點,那麼包括還沒有正式宣布成為卿位家族的羊舌氏在內,幾位「卿」合起來的兵力就是差不多十一個「師」的規模。
剩下的兩個「軍」又兩個「師」是公族和中小貴族來納賦的部隊,算是十數年來公族和中小貴族出兵最多的一次。
因為去年卿位家族給力的關係,這樣的兵力分布沒人覺得不對,公族和中小貴族甚至很感謝呂武給機會。
原因?這一次擺明了就是要去打鄭國,再去解決衛國和齊國,誰都覺得是來占便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