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4頁
畢竟,吳國是一個稍微有點成績就使勁撒歡的國家,只有遭到極大的重創才願意承認自己是個正常人。
他們這些「卿」早就有過商議,吳國屬於晉國必須拉攏的國家之一,只要代價允許救援吳國屬於勢在必行。
這一次子遠過來,很是難得地認錯,表達上次譴責完全就是一個誤會,並且希望晉國能夠給楚國施加壓力,請求晉君姬周情況允許的話,再去南方搞一次會盟。
士匄已經代表晉君姬周給出回應,表示絕對不會讓吳國孤軍奮戰,至於會盟這種事情需要時間來進行安排,時機合適了會召開會盟。
他們通了通氣,喊上智朔和趙武,六個「卿」整整齊齊地一塊進宮。
站在宮門處迎接的人是剛剛就任「閽衛」的韓起,沒從他身上看到什麼怨恨,有的只是一種平淡。
韓起成為「閽衛」是出自國君的直接任命,沒經過眾「卿」的推薦和允許,事實上也不需要。
國君任命韓起為「閽衛」就一個意思:大家別動韓氏!
這個跟上一次陰氏和魏氏的表態相同,韓氏已經成為國君的一道「警戒線」了,誰去動都能被解讀又要干弒君的事情。
那麼等於是在考量國君的威嚴成份,再來就是六「卿」想不想晉國能恢復正常,又願不願意一致對外,不想在國內繼續搞東搞西。
見到國君之後,眾人行禮再分別就坐,由中行偃來進行匯報。
只是過去一點時間,國君清瘦了不少,身上的氣質出現了比較大的變化。
當然了,氣質這種玩意還是依靠人去發揮想像力。
呂武看向國君的眼中自帶特效,畫面里國君身上一直在冒出黑色霧氣,明明是很正常的表情也能看出一種陰鷙。
「如此……」國君聽完沉吟了一小會,問道:「諸『卿』以為如何行事較為妥當?」
中行偃立刻答道:「臣以為,范氏、智氏、趙氏擔負晉之南,陰氏、魏氏擔負晉之西,中行氏/荀氏、陰氏擔負晉之北,中行氏/荀氏、智氏、范氏擔負晉之東,為制霸之王道也!」
哦嚯!
這不是戰區劃分嗎?
第467章:大擴張時代降臨
沒明白說要劃分戰區,意思則就是那麼個意思。
國君的反應並不大,甚至還有點認同。
這個當然不是他的腦子壞了,又或者是突然間得了個降智光環,純粹是以往沒有先例,導致無從判斷好壞。
對於目前的晉國來說,劃分戰區實際上是一件非常合適的事情,不止眾「卿」那麼覺得,國君也有相關的認可。
事實上,沒有劃分戰區的話,國君難道就有多大的權柄了嗎?沒有的。
之前是個什麼情況?一樣是元戎帶著眾「卿」在壓制國君,國君想拉攏一名「卿」站在自己這邊的難度很大。
呂武提議劃分戰區,為的是能夠獲得更大的自由度,好讓陰氏能盡情向北和向西開拓。
其餘的「卿」可能沒將戰區劃分想得那麼明白,看到更大的自主權則為必然。
國君看到的則是幾位「卿」同時負責哪一邊,產生衝突的可能性增大,站在國家層面的好處。
晉國的「卿」都是一些什麼樣的存在?不要忘記他們的貪婪無度啊!
國君很清楚目前自己需要採取什麼樣的策略,保留底線的同時一退再退,減少眾「卿」對自己的警惕心,接下來就輪到幾個「卿」自己去血腥傾軋了。
他也必須承認劃分戰區對晉國重新取得霸業是一件正面的事情,小打小鬧一家或是幾家上,遇到需要一塊上的時候,其餘幾家難道能閒著?
另外別忘記一件事情,每一個卿位家族都有負責邦交,比如陰氏負責齊國、杞國、莒國和大邾都是在晉國的東面,然而劃分戰區時東面交給了范氏和智氏負責。
智氏因為智罃的貪婪留下一種固有印象,饕餮一般的老智家能忍得了一時,又到底能忍多久才不會對東面的國家伸手?
再來是范氏的士匄絕不是什麼省油的燈,他在這一次玩了一手「急流勇退」或者說是「賢惠」的一面,在上軍將的爭奪上退讓給了陰氏的呂武,陰氏必須要有讓利。
其餘幾個方向的矛盾也多,大概只有西面看著變化最少,關於這點國君也是願意看到的。
諸夏體系中的秦國是個異類,第一個正式與狄人、戎人結盟,又是第一個高調與楚國結盟意圖將晉國從霸主寶座掀翻,並且秦國明顯不再想講規矩。
國君樂得陰氏和魏氏一直盯著秦國打,免得秦國跟楚國的呼應之勢成立,帶動中原其餘列國堅定反抗晉國的霸權。
最為危險的南面則有范氏和智氏頂著,趙氏也不缺了亮相的機會,國君還是感到滿意的。
各種各樣的思維,再加上經驗方面的問題,國君同意了中行偃的提議。
那一刻,呂武藏在袖中的手掌握成拳狀,心裡頗為振奮地想道:「妥了!」
什麼「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事情當然不會發生,時代的特性註定內部不允許那麼野蠻的事情發生,哪怕是要干也要「溫柔」一些,用一種水到渠成的方式,不能實施以暴力。(比如田氏代齊)
外部幹掉某國取而代之,類似的例子倒是非常多,只是沒發生在大國身上,一般在小型諸侯國身上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