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頁
單公則是屬於尷尬又心虛的那一方,還與自己的徒弟有關,自然也不會到處傳。
因為不知道,呂武跟智罃、中行偃交流,覺得這兩位「卿」的態度很奇怪,缺乏信息支撐也就沒有產生聯想。
等於說,呂武並不知道自己錯過了獲得「霍」地的機會。
他要是知道也不會感到可惜。
那個「霍」地不但比「陰」地還殘破,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環境還更加惡劣。
真的要是接手「霍」地,老呂家等於要面對赤狄的同時,與白翟也接壤。
有國君在前面頂著白翟,老呂家幹麼要自己頂上去?
其實最為主要的是,呂武已經接納了不少來自「霍」地的貴族投效。
他從實際上掌握了大概三分之一的「霍」地。
所以,有名份會更好,沒名份就繼續慢慢蠶食,不算多大的事。
國君不給新的封地,呂武一直在默默為晉國做貢獻來著。
可不是什麼地圖開疆。
他納賦出征的這兩年,老呂家一直持續在向北擴張,已經開拓到狐氏邊上。
說起這個狐氏,收到匯報的呂武一開始其實是懵逼的。
他都不知道「呂梁山」附近還有晉國的貴族,等宋彬寫來書信告知,老呂家的開荒隊一直朝北,撞上了一家自稱是晉人的貴族,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
經過打聽,他搞明白什麼個情況。
說狐氏是晉國的貴族,對也錯誤。
他們是唐叔虞的後代淪落於狄族的枝屬,始於狐突。
在很久之前狐氏的狐偃還是晉國的六卿之一。
後來為什麼成了小透明?
只因為趙氏的趙盾很牛逼,聯合幾個「卿」將狐氏給搞了。
趙盾的牛逼之處不止這樣。
他連先氏、胥氏、臾氏、箕氏都一起搞,魏氏曾經也沒少被壓制。
一改重耳(晉文公)建立的格局,才有了晉國後來的局面。
現在的欒氏、郤氏、荀氏、范氏,包括一些實力較強的中等貴族,他們實際上或多或少都獲得過趙氏的一些恩惠。
這個也是趙氏主宗雖然被滅,獨留一個趙武,後面還能再次崛起的至關因素。
呂武有找魏氏和智氏進行確認。
比較令人納悶的是,不管魏氏還是智氏,一致說的確有狐氏,卻又說狐氏已經不仕晉國。
這個「不仕」用得很有靈性啊!
那啥。
聽說過「永不朝商」這句話嗎?
就是這麼一個意思。
呂武的理解就是,願意和平相處的話,老呂家能跟狐氏井水不犯河水,想打也不是不能打。
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他們回到了「陰」地。
因為爵位得到晉升,出征帶回的收穫也大,手頭上沒什麼事情的人,沒誰去刻意組織,還是萬人空巷地進行迎接。
現在,他們已經有資格稱呼自己為陰人。
得知這個自稱的呂武有些抑鬱。
聽聽都叫什麼!
陰人???
簡直是臥了個大槽的!!!
偏偏除了呂武之外,上到家臣,下到屬民,有一個算一個覺得「陰人」這個稱呼沒什麼問題。
甚至因為呂武屢屢建功立業,使他們在稱呼自己為「陰人」時,有一種強烈的自豪感。
呂武能怎麼樣?
他感到很絕望啊!
總不能去打擊自家人的熱情,是不是?
至於說改封地名字什麼的。
陰氏沒出名之前沒什麼,也就是向晉國高層提議,得到通過,改了也就改了。
現在情況已經不一樣。
陰氏已經徹底出名,還是名傳列國的程度。
出名到什麼份上呢?
連天涯海角的南方蠻人部落都知道北方有個陰氏,他們嚇唬自家不聽話的小孩子,講的是再不乖就要被陰人吃了。
蒼天啊!
大地啊!
呂武只能接受現實。
他經常表情抑鬱地念叨:「趙人、韓人、魏人、秦人、齊人、燕人、楚人……陰人著實太能拿得出手了。」
另一方面,他則是暗自琢磨著,趙人和韓人或許能夠沒有,換成陰人、智人和魏人也不是不可以。
回到家了!
呂武不管是出征在外,還是回到封地,一樣會是勞碌命。
他人在外時,只能每相隔一個半月才能了解封地上的情況,很多細節因為書寫篇幅的關係,是沒有的。
「一切都是為了大陰帝國啊!」他埋首於各種文牘中,連老婆都沒熱乎一下,如此的勉勵自己。
第270章:大喜事啊!
呂武記得隋朝的「隋」一開始其實並不是這個「隋」,而是「隨」這個字號的。
對了,好像楊堅一開始是被封為隨國公?
這樣一來,楊堅開了一國,國號要麼是按照地域性質,不然就是用自己的「封號」,來作為國家的名字。
為什麼會被改成「隋」,呂武一時間還真的沒有想起來。
不管是按照地域性質,還是封號,都符合諸夏規律。
比如,劉備在巴蜀立國,他自己選的國號是延續「漢」,當代人稱為「季漢」,後人卻叫蜀國,算是地域性質的國名。
又比如李唐,他們是出身隴西李氏,李淵是唐國公,國號用爵位來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