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471頁

    蒙古帝國的擴張史,是伴隨著找到更多的馬種在進行。

    比較詭異的是,建立元朝的忽必烈這一支,到最後連一支像樣的騎兵都莫得啦,跟起義軍作戰玩的是步戰。

    在尋找到馬背高度更高、負重能力更強的戰馬之後,蒙古人進行了軍事改革。

    他們將重騎兵和輕騎兵進行混編。

    呂武記得自己看過的一個記錄片,講的就是蒙古人跟歐洲人的一場戰役。

    面對歐洲聯軍的罐頭騎兵,蒙古人採用的是將輕騎兵布在戰線前端,利用輕騎兵拉扯以及不斷射箭襲擾歐洲人的罐頭騎兵。

    一再消耗下來,等待歐洲罐頭騎兵連人帶馬體力被消耗得差不多,又派出重騎兵與輕騎兵的混編部隊。

    新出場的蒙古混編騎兵,隊形是前三排都是輕騎兵,到第四排之後,每一名重騎兵的左右兩側分別有兩名輕騎兵的交叉隊形,兩側再布置數量足夠的輕騎兵護衛中間。

    那是一場人跟馬在體力上的消耗戰。

    事實證明歐洲人的罐頭騎兵一點都不適合投入作戰時間太長的戰鬥,整場戰役打下來,歐洲聯軍的罐頭騎兵幾乎被全殲,後面還是歐洲聯軍步兵給救的場!  

    「阿大,騎兵,尤其是輕騎兵,從來都不是用來沖陣的。要記住這一點。」呂武其實已經看得出兒子聽不懂,講出來更多是用來提醒自己。

    老呂家肯定會發展騎兵的!

    騎兵沖不沖陣看的是需要,不因為適不適合。

    弓騎兵的話?

    對上沒有披甲的敵人,威脅自然會很大。

    一旦對戰的敵軍人均穿甲,只能起到襲擾作用了。

    「騎兵,不管數量夠不夠,歷來很難在正面戰場起到決勝作用。他們的最大用處在正面戰場之外。」呂武真不是在口胡。

    東方的戰爭,騎兵從來只是一種配角地位。

    這個跟東方缺少重騎兵有關。

    在東方,騎兵更大的用處是襲擾,勝利之後追擊掩殺之類。

    這一點不管是上古先秦,還是到漢匈之戰,又或者到了隋唐與突爵,騎兵都是屬於配角地位。

    在這一段時期,騎兵的優勢就是想打就能打,不想打能立即跑,扛正面對陣是不可能的。

    因此,騎兵對上步兵,勝必然是斬獲無算,敗則損失輕微。  

    騎兵真正開始變得高大上,是馬蹄鐵、馬鞍和馬鐙發展成熟之後。

    在此之前,騎兵衝擊密集陣型步兵的畫面,只會出現在演繹作品裡面,現實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一直在旁聽的宋彬發出靈魂一問,道:「如此,主為何念念不忘尋覓良馬?」

    呂武才不會被噎住,說道:「兵種的配合是關鍵。」

    不能衝擊正面,還打不了兩翼的側擊?

    即便兩翼也不發起衝鋒,僅僅是外圍奔射也夠敵軍喝一壺,甚至敵軍還要時時刻刻害怕兩翼遭到衝擊。

    畢竟,真的逮到機會,衝鋒後的收穫遠比折損大,還是要顧全大局的嘛。

    「有了蒙古馬,對咱們家的意義很大。」呂武已經講出了重點。

    葛存一直沒搞明白「蒙古」這個詞的由來,更不理解是什麼意思,問也沒有得到答案。

    他倒是聽明白一些關鍵詞,蒙古馬甚至比中原馬還要好養活,給足夠的草料就行,沒其它更費勁的事。

    還有另外一點,蒙古馬的長途腳力很強,是其餘品種的馬所沒有的優點。

    比如廣為人知的西極馬……也就是烏孫馬或伊犁馬,平均馬背高度一米五左右,短途衝刺能力極強,是一種很適合用來作為沖陣騎兵的戰馬。  

    可是,西極馬的長途行軍方面就很捉雞了。

    它們走三天,可能就要歇息上五六天,不像蒙古馬粗糙耐操。

    西極馬養起來的難度,也遠超蒙古馬。

    呂武正在講述什麼是衝鋒型的騎兵,有家臣過來匯報,另一支派往西北的隊伍回來了。

    這是好事連雙?

    呂武這個念頭剛出現,立刻知道事情並沒有這麼單純。

    他派去西北的人手遠比去北方的人多,一共兩百五十人,回來的卻只剩下十人!

    這十人當中,還有三人永久殘疾!

    呂武一樣到迎來送往的亭子迎接,將人接回城內先安頓,顯得很沉得住氣。

    「主,我等往西遠途數千里……」粗糙壯士,看著各方面真的很粗糙,臉上甚至還有一條像蜈蚣一般的傷疤。

    他講述了任務期間的見聞。

    這一支隊伍向西北而去,初次路過白翟地盤並沒有遭遇到什麼災難,甚至接受了良好的招待。

    他們是帶著尋覓良馬的任務出去,人在白翟領地時並沒有找到所謂的良馬,馬種跟中原這邊其實是差不多的。  

    這個也能理解。

    白翟所處的棲息地,其實就是現代的陝西西部,厲來不是什麼好的良馬培育地。

    他們穿過白翟的地盤,進入義渠人的棲息地,一開始情況沒有什麼太特殊的地方,並且發現了跟中原馬有別的馬種。

    這個義渠,他們現在的棲息地是在現代的寧夏,距離西域其實還挺遠的。

    所謂的有別於中原馬,只是馬背平均高度達到一米三五左右,耐力以及負重比中原馬好上一些。

    現在的中原馬,馬背高度平均只有一米一五,多出二十厘米,其實已經算很多了。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471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