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9頁
按照當前的局勢走向,晉國哪怕是再一次打服鄭國,不將齊國和衛國再收拾一遍,大概率是不會立刻南下再次攻打宋國了。
局勢的發展是那樣,代表宋國起碼有兩年左右的時間來進行斡旋。即便宋國君臣對晉國的斡旋不出現效果,他們也能傾力進行備戰,或是爭取來自楚國的支持?
走吧,該走的人全走,使得「新田」能夠有片刻的安寧。
呂武沒有詢問士匄會怎麼處置羊舌肸等公族的封主,沒有去問的必要,問了極可能還會惹上一身腥。
魏氏、趙氏的族人、家臣和士兵?不出現意外的話,族人會被放回去,家臣和士兵要麼被收編,不然就是變成奴隸。
晉國的內戰一直都挺現實,一般情況下會是贏家通吃。
戰敗一方的家族,家主以及重要族人自殺或被殺,留下一個無關緊要的族人繼續伺候祖先血食,其餘的家臣、「士」、「徒」和屬民、奴隸肯定是變成勝利一方的財產了唄。
呂武先是到「荀」那邊等待在「耿」的那一部分陰氏私軍過來,停駐約半個月來了解前線的戰事發展。
由中行吳的指揮之下,荀氏、中行氏、智氏和韓氏的聯軍付出重大傷亡的代價,奪取了魏絳親自固守的「令狐」一城。
那一戰雙方都帶著很強的勝負欲在較量,野外排兵布陣打了將近半個月,直至荀氏和中行氏的援軍抵達,魏絳才率軍入城進行固守。
僅是看傷亡的話,雙方在進行野戰時,中行吳這邊的死傷明顯比魏氏那邊多出了一倍。而這還是中行吳這邊本來有三萬,魏氏的魏絳只有一萬兵力。
打到魏絳入城防禦階段,魏氏這邊還有個五六千的兵力,中行吳不算新到的援軍只剩下兩萬人出頭了。
這樣的戰損比並不是中行吳的指揮能力不行,主要是荀氏、中行氏、智氏和韓氏的士兵在打陣戰方面,表現真的沒有魏氏士兵那麼出彩。
「魏氏三千甲士走脫幾人?」呂武在問的是荀會。
中行吳等人攻下「令狐」就率軍追擊突圍而去的魏絳殘部,目前是在辟耳山那邊的新戰場。
認為事不可為的魏絳逃得並不狼狽,他們留下一千人守城,餘下的士兵再次出城列陣,邀請中行吳再來一次堂堂正正的較量,打贏了才有序地朝東南方向撤退。
中行吳看士兵的士氣低迷,只有選擇先攻克「令狐」來挽救士氣,攻陷城池提振士氣之後才率軍進行追擊。
呂武得知魏氏在「令狐」這邊就用了三千甲士,理解是重步兵部隊,聽到數量足有三千還是感到了吃驚。
「當下辟耳山魏氏甲士數量足有五千。」荀會一臉的晦氣。
怎麼越打,魏氏的甲士越多?補充的唄。
裡面其實有陰氏的鍋,誰讓呂武給予魏氏經銷商的身份,魏氏能夠用更便宜的價格從陰氏買到更多的甲冑。
魏氏本來就有自己訓練重步兵的「獨家秘笈」,緊急關頭不再嚴守質量,暴出足夠數量的重步兵,還真的是一點都不稀奇。
注意,就是重步兵,不是陰氏核心部隊的那種精銳甲士。
魏氏的重步兵也不是全部身穿來自陰氏的甲冑,超過六成以上的重步兵是穿一種厚重的皮甲。
他們現在還不是「魏武卒」級別的重步兵,武器標配就是一柄戰戈,極少數重步兵才能同時攜帶盾牌以及強弓。
這麼看,是不是能明白魏氏重步兵跟陰氏核心精銳甲士的差距了?
當然,陰氏這邊也有自己的重步兵部隊,甲冑肯定是陰氏自產,無法每一名重步兵都配上一套魚鱗甲,胸甲什麼的則是保管夠用。武器則是選擇標配以戈矛和盾牌,沒有攜帶遠程武器。
並不是呂武不想盡善盡美,純粹是人和人真的不一樣,有些人負重跑了十來里還能扛得動盾又射得了箭,有人則是沒有負重跑個一兩里都能氣喘吁吁站都站不穩。
「魏氏具裝重步不會低於一萬……」呂武需要埋怨荀氏、中行氏、智氏和韓氏太沒用嗎?竟然只是消耗了魏氏一千左右的重步兵。
還有另外一件事情!
魏絳在「令狐」動用了三千重步兵,打了將近一個月,後面又陣戰了一場,還能帶上兩千重步兵和近兩千普通兵種長途跋涉去辟耳山,足以說明魏氏士兵的質量真心不差了。
事實是什麼?魏氏很早之前就痴迷研究人的體力鍛鍊,後來又加入了負重訓練來進一步更加耐力,少不得人在生死攸關時刻能爆發出更強的求生欲。有良好的底子,再加上現實逼迫他們必須遠離,事實也證明他們辦到了。
呂武說道:「魏絳選在辟耳山交戰,實為明智。」
這個就要嘮嗑嘮嗑當地的地形了。
那邊在大河邊上,也就是現代的三門峽附近。
當前那邊不但地勢險要,尤其是還有晉國少有的鹽池,同時位處「魏」地與「虞」地中間,多少算是一個交通要道了。
魏絳只要能在當地堅持住,能夠避免敵軍用最快的速度進入「魏」地進行破壞,怎麼著都能將秋收幹完,擁有更多的糧秣來用於戰爭消耗。
荀會說道:「如我所知,魏絳出兵『桑田』、『徦』、『柏谷』搶收陰氏之糧。」
這事呂武早就知道了,要說被氣得肝疼,還真沒有。
荀會看到呂武仍然一臉平靜,藏起了另外的一些小心思,問道:「元戎往辟耳山,抑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