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頁
其中的四百人,是後面從屬民中精挑細選,由呂武親自給予賜封。
不是敕封。
只有君主擁有「敕封」的權力。
作為貴族當然有權力來封賞自己管轄下的所有人,包括釋放奴隸和挑選屬民成為武士。
從某種程度來說,只要呂武擁有足夠大的封地,再不怕入不敷出的話,理論上想提拔多少武士都可以。
而武士納的是賦,也就是出了給貴族賣命之外,他們有多少產出,跟貴族是無關的。
為貴族生產的是屬民和奴隸。
屬民則又一定程度上保有自己的自由,包括不想跟某位貴族混了,能去投靠別人,或是乾脆去當野人。
奴隸則是屬於貴族的財產,生殺予奪全在貴族一念之間。
呂武並不希望自己名下的奴隸數量太多,怕出現動盪只是其一,更多的是因為奴隸幹活並不賣力。
有恆產者才有恆心,遭遇到入侵也才肯拼命。
什麼東西都不是自己的,沒有什麼好失去,誰愛來搶就來唄。
對他們來講,頂多就是換個主人罷了。
當然了,呂武也不能違逆當下的潮流,去搞什麼人人平等,再將屬於自己的財產散出去。
他能做到的就是誰付出了多少,公平地給予相應的回報,再去保護他們能夠平平安安地生活。
三年提拔四百人成為武士階層,以呂武治下的人口總數來判定,並不顯得數量過多,甚至還顯得略少了。
這個是老呂家糧食生產量在制約。
要是老呂家能保證糧食出產足夠,怎麼都是個「下大夫」,還有四邊周長一百五十里的封地,將武士的數量增加到至少四千人才算合適。
這一天,呂武來到了山裡的冶煉基地。
遠遠地就能看到幾道黑煙滾滾地升向天空,再靠近可以看到用圍牆圍起來的好些廠房。
生產事項是由卓在負責,他事先已經知道呂武會過來,早早就在等待。
呂武被帶到了一處倉庫。
這邊的建築物都是使用磚頭來建造,與山外的建築物存在比較大的區別。
牢固是一方面,以呂武的審美觀來講,看著會更順眼。
倉庫的大門被打開,看到的卻是一道昏暗幽長的走廊。
卓先讓人進去點上火把,再帶著呂武進去。
走廊的盡頭又有一扇大門,打開之後能看到一排排的兵器架,許多的戰戈豎著插在兵器架上面。
這些戰戈的「戈」都是使用鐵來打造,只是還沒有開鋒。
華夏文化圈的列國,目前的主流兵器就是戰戈,又分為長、中、短三種,每一種都有自己的特定用途。
杆的長度為八米的戰戈,一般是給戰車兵使用。
杆的長度四米的戰戈是用來衝鋒破陣。
兩米長度的杆則是進入混戰時使用。
因為戰戈是主流兵器,呂武決定使用鐵來打造兵器,生產最多的武器肯定是戰戈。
「我果然是太忙了!」呂武看到倉庫裡面的情況,儲備方式浪費了太多的空間,自嘲了一下下。他對卓說:「卓,平時可以將『戈』與杆分開,『戈』泡上油脂裝箱,『杆』成捆儲備。」
一個兵器架插著二十桿的戰戈,整個倉庫放上近百個兵器架就沒空地了。
這樣不但浪費了太多的空間,武器也是直接曝露在空氣中,時間一久肯定要生鏽的。
卓對呂武的任何交代都會用心記住,再無條件執行。
接下來,呂武又去了另外的幾個倉庫。
家裡儲備了多少武器,又是一些什麼種類,呂武其實能查到數據。
比如戰戈,自他在進入冬季前下令大肆製造,一個季度過去,再加上以前兩年的儲備,數量方面達到了四千三百杆。
去年參加戰爭,呂武給自家的武士列裝了一些矛,得出的結論是長矛兵的作用沒那麼大。
他絕不認為長矛兵沒用,只是數量不成規模,比較難顯示出威力。
春秋戰國,乃至於是到了西漢,戰戈一直是華夏軍隊的主流兵器。
後面是怎麼被淘汰的呢?
呂武自認對冷兵器作戰的了解不多,有心對軍事進行革新,卻是一直沒有什麼大動作。
他這一次會帶四十輛戰車和一千五百名武士出征。
戰車經過了改良,增加了車軸,也能剎車,再來還在車輪的車軎部位加了一點小玩意。
這個小玩意就是全金屬結構的「棘」。
說白了就是橫出去轉動起來,利刃翻滾的殺傷性橫槓。
同時,鑑於之前的「軫」,也就是車壁木欄脆弱,給包上了一層鐵皮。
老呂家武士的列裝會被呂武干涉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一千五百名武士,呂武給的武器要求是,一百五十人列裝鐵皮塔盾,再給配發了戰刀;三百名武士使用杆達到八米的長矛;剩下的全是戰戈兵。
現在並沒有「刀」這個字,儘管是刀的造型,還是要稱乎為劍。
同時,呂武拿出了六百套金屬甲,以胸甲的款式數量居多,少量的環片甲。
等於說來來回回地嘗試,取一個適應值,呂武還是覺得胸甲製造工時少,成本也合適,又大批製造了胸甲。
他還想做一個新嘗試,也就是製造出小圓盾和戰刀,再研究出適合的甲冑,訓練一批刀盾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