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8頁
理由挺好找的。
魯、衛、呂、曹、邾、滕、薛不是來了嗎?
這些國家,有些是大夫率軍,能親自來的國君和執政則是都來了。
今天季孫行父找子駟談禮儀。
明天孫林父找子駟談理想。
會讓子駟每一天都過得無比充實。
各國其餘人沒上場,不是身份不匹配,就是國家實力不允許。
以晉軍為首的八國聯軍待在「鄶」地沒動彈對鄭國來說就是最大的好事。
子駟當然不會忘記沒有來「鄶」地跟晉國會師的宋國。
關鍵在於鄭國並非孤軍奮戰,不是還有楚國、蔡國和陳國嗎?
楚國的公子喜還駐軍在宋國的邊境。
宋國哪怕想對鄭國干點什麼,能無視掉公子喜那邊以楚軍為主,不低於七萬的三國聯軍?
「寡君蜀地之行,絕非吾等之意。」孫林父一臉誠懇地看著呂武,復道:「請陰子定告予晉侯。」
站在晉國的立場,呂武很喜歡孫林父識時務的表現。
只不過換成是衛國人,未必就會喜歡孫林父了。
像是衛君衛衎,他想要幹的事情是取代晉國,碰上了這麼一個不配合的執政,心裡恐怕是恨死了。
另外一些有野心又看不懂衛國與晉國差距的衛國貴族,他們絕對也不會喜歡孫林父這麼一個碰上晉國就慫的慫逼。
那麼孫林父為什麼一遇到晉國就慫?
只因為孫林父十分清楚衛國與晉國的差距,明白衛國如果太折騰,不會落到什麼好下場。
衛國的情況就是那麼複雜。
孫林父覺得自己在做正確的事情。
衛君衛衎是為了衛國的崛起而奮鬥。
其餘衛國貴族各有立場。
不能從廣義上來分別他們到底誰對誰錯,出發點都是為了衛國好,幹的事情卻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呂武有些越線地問道:「執政可能支撐?」
孫林父倒也光棍,徑直答道:「晉『卿』未能助力,恐難以維持。」
哦……
解氏太弱小。
解朔在眾「卿」中也沒有話語權。
孫林父在擔心能從晉國獲得多大的支持力度。
同樣在場的士魴就用詭異的目光看向呂武,心想:「陰武將衛國交給解朔,早就料到解氏無法支撐衛國了吧?」
那麼一想,士魴不得不懷疑呂武是早有預謀,想的是利用解氏來操控衛國。
孫林父估計也是那麼想的。
要不,孫林父何必每次見到呂武都那麼討好,甚至可以說謙卑。
呂武有那種想法嗎?
別提。
多少是有點。
呂武之所以沒有接管衛國的邦交處置權,只因為陰氏剛崛起,分到的邦交國有四個,其中一個還是齊國。
這就導致他不顧影響也要看陰氏的實際實力,思考胃口太大會不會把自己撐死。
隨後的一個月裡面,一些消息陸陸續續地傳過來。
其中包括中軍和上軍最終沒有入侵秦國,大軍從「涇陽」撤離,往「鄶」地這邊趕來的途中。
又有華元集結一個宋國「軍」真的進攻鄭國,討到一些好處發現楚國的公子喜有動作,不得不被迫撤軍。
其餘的消息看似沒有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只是沒人能料到會出現什麼後續影響。
比如,新的周天子登基,還是那種沒有派出公卿前往各國要求為姬夷(周簡王)舉喪,又沒有邀請去觀禮的登基大典,草草將登基給那麼辦了。
新的周天子(姬泄心)出現,駕崩的那一位天子(姬夷)葬在哪裡也沒有一個說法。
呂武得知消息之後,感到了無比的困惑。
好歹是周天子啊。
怎麼登基和葬禮都那麼草率???
那麼,看看新的周天子姬泄心以後得到了什麼諡號,基本上也就就明白了。
他以後的諡號是周靈王。
第402章:看吧,就說沒一個好東西
來啦,來啦,他們來啦!
國君、智罃、韓厥、中行偃、士匄帶著中軍和上軍長途跋涉,沒回去「新田」舉行軍隊解散的儀式,直接來到了「鄶」地。
早就知道消息的呂武和士魴不能沒有表示。
他倆帶著宋、魯、衛、呂、曹、邾、滕、薛的代表出十里進行迎接。
其中,宋國的華元是後面才趕過來。
鄭國的子駟則是得知宋國出兵攻打鄭國東南部,招呼了一聲,麻溜回去主持軍政事務。
也就是說,子駟沒有最終將投降的事情談成,談到一半中斷了。
「辛苦陰卿、彘卿,辛苦諸位。」國君被曬黑了,卻也看著更壯實了一些。
眾人再次行禮。
呂武來了一個越位,低聲對智罃說道:「鄭欲降,宋攻鄭,公子騑乃歸。」
智罃同樣壓低聲音,說道:「下軍將為何按兵不動?」
呂武:「???」
啥意思?
是覺得這樣很不呂武嗎???
如果看一看呂武以往的行事作為,確實是有那麼點反常。
往常的呂武才不多嗶嗶,想打絕對是讓對手連說話的機會都不會有,麻利地撲上去就是一頓揍。
呂武用狐疑地表情看著智罃,問道:「智伯不知天子駕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