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頁
相對比較起來,呂武可是嚴格地對跟隨自己作戰的中小貴族,執行了應得的六成分利。
當然了,呂武的「公正」是建立在,先拿自己所想要的那些,再進行分配。
凡事就怕有個比較。
比起智氏和范氏的貪婪,陰氏的吃相就顯得好看太多了。
國君象徵意義地看了戰利品的「禮單」,沒有進行什麼較真。
這個是他必須做的一種妥協。
畢竟,他沒跟「卿」商量就制定並公布了一些行政決策,沒有「卿」反對,其餘貴族也沒多說什麼。
再去計較很難扯得清的戰利品分配?
惡了幾個「卿」不提,得到好處的中小貴族肯定也會產生意見,甚至公族都要不待見。
到了「新田」之後,國君沒有入駐宮城。
同時,他否決了「卿」提議立刻舉行登基儀式的建議。
一副要給存在異議的貴族,有反對機會的作態。
這很皿煮啊!
卻搞得所有人都覺得尷尬。
呂武對國君住進自己家,沒有半點覺得榮幸的地方,甚至有種被架起來烤的感覺。
「中行偃對韓伯為元戎並無異議,中軍佐當由中行偃或智伯出任?」國君像是在閒聊那樣。
呂武因為有保護國君的責任,人在家中也是全副武裝。
按照道理來說,中行偃之前是上軍將,元戎欒書以及中軍佐郤錡全死了,是該由中行偃出任元戎的。
只是,中行偃有弒君嫌疑,明顯不受到國君待見。
這一點,從國君直接喊中行偃全稱,提到韓厥和智罃卻用敬稱,能看得出來。
呂武看到國君在等待回應,開口說道:「君上不召眾『卿』定議?」
這還是國君第一次跟呂武談類似的話題。
不知道是個什麼意思?
國君說道:「此處僅有你我二人,但說無妨。」
呂武卻不那麼看。
這位國君的城府太深,不缺少主見,肯定早就心中有決斷。
看似在閒聊,極可能是在試探。
呂武沉默了一小會,說道:「君上早早登基罷。」
現在就是個名不正言不順的局面。
再來,晉國已經小半年沒有國君,各個諸侯國無不側目。
晉國想要恢復正常,需要先有個國君來著。
有什麼決定,到時候才符合正式的流程。
「我以為智伯可也。」國君自顧自繼續往下說:「中行偃仍然為上軍將,范匄為上軍佐;士魴可為下軍佐;魏琦任新軍將,祁奚為新軍佐。」
啥???
公族出任卿位,范氏、智氏、韓氏和其餘貴族,能同意?
再來,什麼時候晉國的卿位輪到國君全權做主啦???
另外,好像少了對下軍將的安排了吧?
呂武看見國君笑吟吟地看著自己,一顆心很不爭氣地加快了跳動的速度。
第349章:元戎落誰家
這一次要是沒有獲得卿位,基本上錯過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
原因相當簡單。
晉國自設立卿位伊始,一兩百年來沒像近期這麼亂過,尤其是一下子沒了兩個卿位家族,攏共空出四個卿位。
再來是,數十年之內晉國為了獲取霸權,有些家族肥了,更多的家族損失慘重。
僅是一場「邲之戰」就讓荀氏元氣大傷,卻不獨獨是荀氏有所損失,很多中小貴族的狀況也不好受。
呂武花了十年的時間將老呂家發展起來,時逢大亂期間恰好在實力和名氣、威望上面,超越了那些老牌的中等貴族。
原本能夠巴望卿位的家族有多少?
其實不難進行統計,大概是十三家左右的樣子。
其中包括魏氏這個有力的挑戰者,還有祁氏、解氏、籍氏、張氏這四個第二梯隊的家族。
所謂的第三梯隊的各個家族也就是巴望一下卿位,無法做出有效行動,估計也不敢。
想要獲得卿位?
正常情況下不是擁有很強的實力就能獲得。
要是有實力就能獲取卿位的話,魏氏早就是卿位家族了。
成為卿位家族的前提是有祖輩擔任過「卿」,再來才是實力足夠,並且還要有足夠的功勞。
後面那兩項並不是必需的。
比如,中行偃的老爹荀庚擔任過「卿」,他是中行氏的族長並代管荀氏;中行氏的實力只能說一般般,他又沒有能夠拿得出手的功勞。
偏偏中行偃就是能夠成為「卿」,還在欒書的操作下,一擔任「卿」就是上軍佐。
在晉國,上軍佐排序下來是第五號人物。
注意!
中行氏實力很一般,中行偃本人沒對國家有什麼貢獻,一下子成為國家的第五號人物。
所以,家族實力以及功勞真不是必要的。
一切只因為這是個王侯將相有種的年代啊!
沒有個好爹……又或者說沒個好的祖輩,該怎麼辦?
如果真的是「一清二白」的出身,認命吧!
好歹是要有個貴族的身份,不然再怎麼奮鬥都存在天花板,並且一層比一層難以捅破。
第一代人努力打拼,獲得一個貴族的身份,為子孫後代打個基礎,才是該乾的正經事。
當然了,能夠碰上了一個風雲際會的好時間,也不是不能「一清二白」直接奮鬥到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