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頁
他們一般會選那些看上去有前途的中等貴族,期望能夠搭上晉升的快通道,只要能夠立下功勞,再取得家主的賞識,還是有機會恢復貴族的身份。
師翰並不是唯一來投靠老呂家的落魄貴族。
呂武查看了文牘,一共有七八家破產的小貴族來投靠老呂家,無一例外都是西北疆的出身。
他帶著出征的武士和屬民回來,家裡已經完成了秋收。
這一次回來,依然能夠看到封地的變化比較大。
相關的文牘記載,老呂家的耕地已經達到九萬畝,只是接下來很難再有所增加。
原因是適合開墾的土地已經差不多開發出來,想要再開墾新的耕田會離「陰」城比較遠。
在城池邊上開墾耕地是呂武的主張。
老呂家的封地不算小,大半是不適合開墾耕田的山地,其餘部分真要達成開發,怎麼也能開墾出六七十萬畝耕地。
關鍵是老呂家的人口不多,呂武又將人口集中了起來。
這樣一來的話,等於是缺乏足夠的「邦」來作為基點,每天長途跋涉地去勞動很不現實。
呂武不免要看自家的人口變動。
在他上一次離開時,老呂家的人口大約是五萬左右。
出征回來一看數據,變動並不是太大,多了五千餘人。
再算上他帶回來的新一批奴隸,包括智氏付帳的農夫和趙旃贈送的匠人,又給老呂家增加了七千的人口。
林林總總地統計起來,老呂家的人口數量突破了六萬。
多久來著?
反正沒超過三年。
呂武看著各種數據,一種成就感揮之不去。
曾幾何時老呂家都快破產,不出意外就會失去貴族的身份。
結果在他的努力下,老呂家不但成為下大夫之家,有了四邊周長一百五十里的封地,人口也超過六萬。
有一點呂武還是很清楚。
在接下來老呂家肯定是要進入到積累期,封地不會增大是一方面,普通人口的增漲也該消停。
呂武應該做的是讓武士和屬民歸心。
只有讓武士和屬民認同了老呂家,才是老呂家繼續奮發變強的時機。
「主?」卓知道呂武帶回了匠人,第一時間求見,說道:「匠人可是安置於山內?」
這個是當然。
呂武出征前交給卓很重的任務。
卓需要帶上人手進山開發。
既是挑選地點開墾成為耕地,也要將放牧事業操作起來。
呂武已經從文牘上看到了卓的努力成果,比較重視的是又起了兩個冶煉作坊,開啟了一個鐵礦開採。
老呂家缺的不是礦產,是能將礦產利用起來,變成產品的人手。
趙旃贈送的這一批匠人中,泥瓦匠一百三十七人,工匠四百二十六人,懂得金屬加工的匠人兩百七十二。
他們曾經屬於晉景公,後來被遺忘。
呂武聽趙旃講,原本匠人的數量不止這些,沒人管之後,不少匠人饑寒交迫地死去。
有鑑於這點,呂武也親自看到了匠人對又有了新東家的欣喜,再給予應有的待遇,不怕他們不盡心做事。
卓得到答案,又問:「可要大肆製作鐵器?」
呂武當然希望能將資源利用起來,卻多少有些顧慮。
以前「陰」地是個誰都不想接管的區域,不就是因為山區占了一大半嗎?
老呂家要是將「陰」地開發出來,只是顯露出農耕的潛力值,窺探的人不會太多。
冶煉業被建設起來就不一樣了!
「製作!」呂武憂慮的是接下來的幾年消停不了,咬了咬牙說道:「我已多次納賦,使用惡金之兵,人盡皆知。列裝惡金亦是有別眾人,早被窺知。」
當然了,大肆製作鐵質的兵器和甲冑是一回事,拿出多少又是另外一回事。
呂武想到了什麼,又說:「不可再販陶。」
他經由韓氏、魏氏和智氏的周旋,已經跟范氏達成了諒解。
制陶不是不能繼續,只是不能再到處找賣家販售了。
另外,研究了兩年的瓷器,由於他無法將全部的精力投入,一直沒能取得進展。
既然不想跟范氏交惡,也沒那個資格去招惹范氏,肯定是要縮小制陶業的規模,能自給自足也就夠了。
呂武一直在遲疑一件事情。
魏氏是晉國冶煉業的霸主,還是占領市場份額最大的武器和甲冑製造商、批發商。
老呂家一直在向冶煉業發起衝擊,會跟魏氏的關係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別看是姻親關係,一旦魏氏認為呂武成為威脅,不會講任何情面的。
可是,明明有這麼好的資源,卻不搞冶煉業,呂武又非常不甘心。
只走平庸路線的話,老呂家幾十近百年內也就這樣了,不可能快速崛起。
而呂武壓根不想等個數十上百年。
「卓。」呂武心裡舉棋不定,需要得到建議,問道:「我若邀魏氏共舉冶煉,可行否?」
卓露出了為難的表情,說道:「主,我並無廣闊的見識,亦沒有長遠的目光,難以給您正確的意見。」
呂武除了卓能講一些事關家族長遠發展的思考方向之外,真沒有其餘的家臣能來一塊商談了。
這個就是新崛起家族的一種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