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4頁
當然,想戰死的是荀國公族,士兵大多數能活著沒人會想尋死。在那種上級不投降的情況下,士兵受於道德和忠誠約束也只能跟隨。
對上了這麼一支帶著拼死意志的敵軍,呂武其實覺得會比之前更加難打。
沒什麼太複雜的道理,荀軍之前看著數量眾多,大多數是烏合之眾也就不提了,人越多心態肯定也就越雜;現在荀軍的數量減少,思想方面卻是達到了某種程度的一致。
軍隊一旦思想一致,爆發出來的戰鬥力會有多麼驚人,還用得著多說嗎?
呂武又說道:「可使歸附大漢貴族先行返回封地。歸鄉之餘勿使之互相攻伐。」
那麼多降軍,好多還是沒有經過訓練的農夫,待在戰場上做什麼?
呂武給了一個不得互相攻伐的約束,主要是不想看到有貴族趁機搞事,會給漢國後面兼併荀國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當然,如果中行吳帶著四萬大軍絕地反擊獲勝,回到各自封地的那些貴族還會是荀國後續的有生力量,必定會再次踏上戰場,並且不會再輕易投降漢國了。
「王上壯志雄心,臣敬服!」
一大群漢臣發誓自己不是在拍馬屁,是真心誠意的。
從呂武的安排,他們看出了自家君王對這一戰有獲勝的絕對信心,已經開始在幹著手兼併荀國的事業。
那種安排不但能減少戰場出現變化的隱患,也是對那些歸降的荀國貴族解除武裝,進一步達到收攏黎庶人心的作用。
講一句天大的實話,要是能夠就此改變身份,黎庶還是很願意踏上戰場的。只是純粹上戰場拼命而無法用戰功改變自己的命運,沒人願意的吧?
荀國黎庶這一次被徵召踏上戰場,要是能贏倒也算了,後繼會有一部分黎庶獲得好處,失敗不可避免回去繼續當農夫等著成為漢人,有鑑於漢國執行的新制度,日後總是會有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
呂武邀請中行吳再次見面的提議被拒絕了。
中行吳給的回覆是:三日後,一戰決生死。
那麼,漢國與荀國的戰爭就是在三天後將出現結果。
第855章:塵埃落定
漢軍與荀軍將在三天之後展開最後決戰的消息傳開,列國的人無不心情複雜。
很多人看待這一戰原以為會是曠世大戰,事先著實沒有想到荀氏持國那麼不得人心。
兩軍抵達交戰場地僅僅是過去二十餘天,會有十多萬荀軍投降,又有十多萬荀軍採取中立態度,僅是剩下三四萬荀軍還想接著打,不得不令許多人感慨:荀國泄勢有如尿崩。
用尿崩這個形容詞很貼切,戰前各種聲勢浩大,像是一憋再憋,真正開打卻是雙腿顫抖著一下子泄了。
好多想要學荀國搞全國動員的列國,他們的代表趕緊翻找好不容易從漢國購買到的紙張,寫信回去警告自己的國君:千萬不要學荀國,會把自己玩壞的!
時代的改變需要一個過程,一種正確的做法不一定能夠適應所有時代。再好的方法在錯誤的時間使用,極可能沒有起到正面的效果,相反把自己折騰死了。
中行吳做的事情就是沒有契合時代特性,弄得本來還能掙扎,搞到加速了敗亡。
其實,在荀國這麼幹之前已經有兩個國家當做反面教材,他們是鼓勵黎庶參戰的秦國和齊國。
而那麼幹了之後的秦國和齊國,他們都是敗在呂武手下。
這一次再有荀國當例子,不少人困惑子產怎麼能玩得那麼溜,不像秦國、齊國和荀國一樣玩崩了。
如果有人找呂武要答案,呂武還真能夠給出合理的答案。
無外乎就是子產雖然畫餅,但也在慢慢實現自己許下的諾言,等待子產拿不出土地去分配,崩盤會是分分鐘的事情。
這種事情其實歷史上有出現過,哪怕是完成了大一統的始皇帝無法滿足秦人的需要,一樣會搞得秦人跟王室離心離德,等待威望足夠的始皇帝駕崩,到秦二世整出了秦人面對入侵者各種無動於衷的狀況出來。雖說秦二世各方面的作,耕戰制度瓦解卻是最大原因,要不然之前好幾代秦王也不是沒有各種作過呀。
三天很快就過去了。
又是新的一天,漢軍一大早出營列陣,荀軍那邊卻是轅門依舊緊閉。
列陣完畢的漢軍,大多數人感到了茫然。
今天已經到了約定的開戰時間,為什麼不見荀軍出營列陣呢?
一開始呂武也有相似的困擾,後來得到匯報,說是荀軍在營盤裡面各種動作,明白了中行吳要依靠營寨來對漢軍造成更多傷亡。
說來也是,荀軍事先廢了那麼多大的勁建設營盤,大批貴族投降或持中立態度,漢軍都還沒有打過攻寨戰呢。
中行吳清楚跟漢軍野戰的劣勢,約戰之後又想打營盤保衛戰,他也派出使者邀請呂武揮軍攻打營寨了。
「垂死掙扎,不外如是。」呂武不是生出輕蔑的態度,純粹是覺得中行吳著實有點想多了,以為漢軍會去強攻。
推進中的漢軍被叫停。
漢軍營寨之中則是有大批的器械在緊急拉出來,它們是車弩、床弩、投石機,本來只是帶著等兵臨城下才會大肆使用,得知荀軍結硬寨也有能用得上的心理準備,沒想到還真沒白事先忙活。
中行吳上了營中的箭塔,看到推進中的漢軍停下,後方有漢軍拉出眾多器械,不知道是什麼樣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