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4頁
伊洛之戎和陸渾戎還沒有被完全擊敗,陰氏也沒有移民過去,修建武關的成本著實是太大了。
想要修建伊闕關?總該先去進行勘察,根據有利地形來進行規劃;另外,伊闕關選址在周王室邊上,並且距離范氏核心封邑有點近,太早修建不知道會惹出什麼事來。
陰氏在築「長安」城的同時,修建函谷關的相關準備也行動起來,兩個地方的大動作根本瞞不了人。
大家現在就看著陰氏的一舉一動,猜測到底要搞什麼玩意。
「我聞士匄動用鄭人修葺『新鄭』,其速從重。」呂武很高興士匄有這個覺悟。
陰氏動用了三十萬人築「長安」城,人是哪來的?約二十萬是來自鄭國的收穫,也就是前一次南下時捕捉的俘虜,剩下的那些則是秦國那些冥頑不化的殘餘。
所以啦,呂武完全還有足夠的人力去為修建函谷關做準備,等「長安」的工程減少之後,再將修建「長安」的勞力調去修建函谷關。
呂陽當然能想明白范氏為什麼要重新修葺「新鄭」了,是要當作新的核心重鎮嘛。
他問道:「荀氏可有動作?」
中行吳近期做什麼都慢了陰氏和范氏一拍,不太好搞清楚是思維跟不上,還是荀氏的硬實力不允許。
呂武皺眉說道:「我料荀氏將會攻伐邯鄲趙。」
合適讓荀氏來作為中心的地皮不少,要說最佳的選擇則是「邯鄲」了。
其實,中行吳不選「邯鄲」都不成,選衛國那邊的城邑來作為中心會直面山東諸侯的威脅,一旦政治中心時時刻刻遭到威脅,荀氏哪來的精力和餘力去顧及其它區域呀?
范氏選「新鄭」是靠近楚國,問題呂武不是幫忙規劃了一座武城頂在前面嘛。
荀氏選在「邯鄲」的話,一來是能夠避免直接受到威脅,再則就是方便向陰氏或范氏求援。
當然了,中心選在「邯鄲」的荀氏是便於聯繫陰氏和范氏,某天跟陰氏或范氏翻臉也會深受其害。
目前呂武的心思很平淡,親自監督築城,坐視晉國的風雲變幻,密切注意范氏對南方的攻略,不會去管荀氏跟山東諸侯即將爆發的火拼。
這個也是中行吳為什麼會失望而歸的原因,明顯是看出呂武要以靜制動了。
呂陽跟著皺眉,問道:「如荀氏無罪而伐於邯鄲趙,我家……」
呂武笑著說道:「范氏亦無罪而伐於趙氏。」
陰氏連趙氏的生死存亡都沒有管,去管主動疏離陰氏的邯鄲趙做什麼?
至於說趙旃留下來的情分?陰氏庇護了邯鄲趙十多年,還不夠還的嗎?
再則,要不是陰氏打崩了秦國還進行吞併,信不信呂武會早早就盯上「邯鄲」那塊地皮?
如果趙勝拖家帶口來找陰氏庇護,陰氏肯定會進行收留。
趙勝想要陰氏出兵抗衡荀氏?這事想都別想的。
呂武重新恢復了淡定,幽幽地說道:「大局已定,且坐看風起雲湧,靜待雲捲雲舒,笑談歲月流轉。」
第763章:侯爵?侯爵!
在這三年間,陰氏並沒有停止對外用兵,只是相對於集結十數萬人的大動干戈,出兵討伐烏氏、空同氏以及對伊洛之戎、陸渾戎的動作就有點小了。
烏氏就是那個烏氏,整個部族的人口約在四五萬左右,棲息在涇水上游,也就是秦地的西北方向。
秦國以前跟烏氏的關係不錯,雙方在貿易上是秦人拿糧食和布匹跟烏氏換取馬、牛、羊和皮革,後來關係則是迅速惡化了。
輪到陰氏控制秦國,出兵攻打烏氏變得更加頻繁,一開始烏氏還會集結大軍迎戰,後來被折騰得不輕被迫向西遷徙,撞上一個叫空同氏的部族進行合流,一塊抵抗來自陰氏的侵擾。
雙方進行的大大小小戰事有點難以統計,小規模的摩擦不算,合兵在萬人以上的交戰多達十三次。
陰氏既然已經把秦國滅掉和進行吞併,烏氏和空同氏也就沒有繼續存在下去的必要了。
呂武帶著五萬大軍來到秦地,劃出去兩萬兩千五百士兵組成三個「師」,再抽調一萬騎士,組成了討伐烏氏的方面軍,三年一再追擊之下,逼迫烏氏和空同氏的殘餘逃向了黃河上游(現代靖遠一帶)。
義渠?這個部族早被打沒了。
隨著烏氏、空同氏和義渠消失或敗逃,擺在陰氏眼前的只剩下「冀」那邊的秦人殘餘。
當然,陰氏沒有徹底解決烏氏和空同氏之前,不會主動討伐「冀」周圍的秦人。
那些秦人會不會主動集結大軍要跟陰氏拼了?看他們有沒有那股心氣吧。
呂武所知道的是「冀」那邊的秦人一日三驚,一再集結大軍進行防範,東進的意圖則是看不到。
事實上,陰氏一家就能解決掉秦國的精華部分,僅剩的「冀」周邊秦人腦子不糊塗,怎麼也知道干不過陰氏的。
「父上,出擊『冀』一役,兒願統兵。」呂陽這是來請纓了。
呂武看著已經開始在蓄鬚的大兒子,訝異地看到呂去病這個半大小子也是一臉的意動。
有那麼一件事情是呂武怎麼都沒有想到的。他給自己的第四個兒子取名叫去病,純粹就是幼兒時期看著不太好,想要討一個好彩頭而已,沒想到呂去病對騎兵會那麼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