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
一切只因為在境內的公子就這麼一位。
秦國派出了醫生,會不會繼續開戰,呂武其實猜不到。
他只知道自己的封地距離秦國太近,爆發戰事不管是哪個軍應戰,有備無患總不會是個錯誤。
家族底子薄,需要經過積累。
換作正常情況,一個原本只是「士」階級的貴族晉升到「大夫」階層,怎麼都需要花上五年的時間來梳理封地,努力建設起來並能自產自足。
這也是晉國為什麼會給爵位晉升者五年時間,來緩一緩的原因。
而很多貴族在得到晉升後,其實很難在五年內發展起來,導致等待需要承擔義務,卻是承擔不起。
在這種情況下,越是承擔不起,帶來的後果就越嚴重,拖垮了發展中的家族,納不起賦,封地遭到削減,直至被削了爵位,又回到了爵位晉升前,甚至直接一蹶不振,導致子孫後代成為平民。
呂武在春耕之後將精力集中在家族私軍方面。
他進行了統計,麾下的武士中,不算他借出去的甲冑,其實甲士數量僅是二十名不到。
這個甲士有嚴格的定義,不是穿上木甲、藤甲、皮甲,或其餘什麼甲就算是甲士,對甲冑的整體要求高到難以想像。
當前的年代,金屬鎧甲一般的主要材料是青銅。
也就是將青銅製作成片,再使用各種手段與皮革結合,成為一件青銅甲。
因為材料限制、人手不足、技術不達標等等的因素,呂武無法打造出更多的鐵甲,甚至連武器也停止了生產。
他實際上也清楚,除非自己的家底足夠,不然玩大肆煉鋼屬於沒可能,甚至連冶煉生鐵的量都上不去。
那二十名甲士全是來自魏氏,他們都是魏氏精心培養起來的武士。
僅是這二十名甲士,足夠保衛老呂家嫡系族人的平安十五年。
春秋時期的甲士還是稀有的。
即便是大貴族動輒能拉出一萬多的部隊,甲士的數量也不可能太多,能有個幾百就會顯得很富了。
呂武這邊是受限於材料的制約,並不是沒有研究出相關的技術。
其餘的大貴族,他們則是相反。
懂得去製作金屬甲其實也存在區別,晉國在甲冑打造技術上,暫時取得領先的是魏氏。
這個區別是對材料的節省,以及製造速度,防禦力保證方面。
甚至,保養也是一個考驗。
這個就需要大批專業的匠人,偏偏培養匠人非常困難,消耗也極大。
一系列的忙碌中,某天呂武看到了變得又黑又瘦的卓,才想起來自己有一個多月沒見到這位老家臣了。
卓的能力有限,老呂家的家臣增多之後,他很自覺地退出了地位上的競爭,向呂武討了個巡弋領地的使命,一個多月來就在老呂家的領地內巡查。
「主。」卓從麻袋裡面掏出了一塊黑乎乎的石頭,隨後又拿出了另外幾塊看上沒特點的石頭,周邊沒人也壓低了聲音,神秘兮兮地說:「煤、鐵、金(銅)。」
霍太山有煤已經被呂武派人探出來。
畢竟,露天煤就是漫山遍野的黑乎乎,很好找的。
可是鐵礦和銅礦的特徵不那麼明顯,卓是怎麼找到的?
呂武並不知道一點。
霍太山(太岳山)不但是一個遍布煤炭的地方,鐵礦的儲存量也是相當大,甚至還有著很豐富的其餘資源。
其餘的礦類,目前就算找到了也不懂怎麼去利用。
除了煤、鐵和銅之外,其實還有幾處儲藏量還可以的銀礦。
呂武很慎重地拿起了鐵礦石,結果……看不懂有什麼特徵。
他其實撿到寶了。
封地內的山區占了一半,卻是涵蓋了煤炭區與富鐵礦區,並且不是露天,就是埋得不那麼深的地下!
「主。」卓顯然還沒顯擺完,咧嘴笑著說:「其山有原,可放牧;山中有谷,雨量豐沛,可種桑、麻。」
其餘的就更不用多說,像是山林間的樹木也是很重要的資源。
呂武突然間覺得是老呂家虧待了卓。
明明就是一個善於尋找並定位發展需要的人才,老呂家以前的封領偏偏那么小,無法讓卓的才能得到施展。
封地內有銅礦,呂武會進行消息封鎖。
不是為了吞占,只是不希望國君派來團隊開採,免得領地內多了外人。
在得知自己的封地里有鐵礦之後,呂武就需要好好地規劃一下,思考怎麼培養出更多的鐵匠,將冶煉配套設施搞起來了。
第64章:謀求新發展
技術是一個累積的過程,明知道那個方向是對的,哪能因為一時的失敗和困難就放棄?
呂武沒想搞什麼大動作,他只是在進行必要的積累。
之前已經提到培養各種工匠的困難度,需要消耗的資源也會非常龐大。
呂武沒有天真到認為自己短時間能夠培養出足夠數量的匠人,只是需要有一個規劃,分批地逐漸累積數量。
其實還有另外一個辦法!
他能對外購買匠人。
目前,大部分的匠人都是「家養」型,以國君名下的匠人數量最多。
國君甚至會專門開設各種作坊,委託在某個誰的名下,交給那個人去管理和經營。
屬於自由身的匠人數量非常稀缺,他們的生存空間其實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