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5頁
不要看楚軍只有兩三萬,要知道裡面有成氏和屈氏就夠了。
曹君姬負芻皺眉說道:「宋軍為何未戰先退?」
意思就是,宋人不該那麼膽小,是不是要坑他們這一路大軍。
需要了解曹國現在跟宋國的關係並不好,原因當然是衛國跟宋國是好哥們,曹國卻跟魯國合起來在跟衛國開戰。
逮住機會給宋國挖坑這種事情,曹君姬負芻幹起來沒有心理負擔。
呂武只是看了一眼曹君姬負芻,不可能回答,按照自己的節奏繼續說道:「楚君親征,揮師十五萬已至『雍澨(shì)』,距我一百三十里。諸君需召回所部聽我安排。」
列國的國君自然是滿口答應下來。他們已經搶了將近兩個月,能搶的地方幾乎搶了個遍,再搜刮也刮不出太厚的油水。
另外,並不是楚國喜歡拖拖拉拉,他們一部分從吳國地界撤軍,非常賣力地趕路,不到兩個月給趕回來,可想而知有多少天是處在強行軍的狀態。
在「郢」附近,或是從其它區域徵調的軍隊,進行軍備上的整頓,或是籌集糧秣什麼的,一樣需要消耗不少的時間。
總的來說,季節已經進入到晚秋,留給兩個陣營用來拼殺的時間已經不多,再拖上個二十來天就該進入初冬。
考慮到呂武南下時立下的雄心壯志,冬季到來之前戰爭沒有出現結果,晉軍今年會在南方不回去,老大不離開為前提,哪個小弟膽子大可以試試能不能自己偷溜回去。
不過話又說回來,南下獲取的戰利品在老大的控制之中,一眾小弟為了戰利品分成,說什麼都不會半途退出的吧?
用陰暗心理進行猜測,呂武搞了那種戰利品分配的方式,又將戰利品集中管理,好像就是要拿捏住一幫諸侯???
而實際上恰恰就是因為會盟的諸侯國太多,老大應該承擔起責任,免得聯盟內部因為戰利品出現齷齪,沒正式跟楚軍展開較量,內部先自己亂起來。
來自列國的人退去。
再不願意多話的魏絳,還是需要確認一件事情,問道:「我果要飲馬大江?」
呂武沒說話,有人先吭聲。
解朔說道:「我勞師動眾南下,為何不可飲馬大江?」
魏絳有些無語地看著解朔。他就是想要知道呂武會用多大的決心在南方跟楚軍死磕而已,沒其它意思的呀。
第688章:俺,其實想當個正直的人
這一次晉國以及列國的聯軍將楚國禍害得有些慘!
到底是慘到了什麼樣的程度呢?
就這麼說吧,聯軍攻克的「城」級別就有七座,「邑」級別五十六個,「邦」數百個。
上面的數據看著比較片面,看看統計的相關戰利品,楚國有二十來家的貴族遭到俘虜或是戰死,俘獲以及擄掠的楚人將近十六萬,各類財帛以及物資的運輸需要用到兩三萬車輛。
而那個還只是聯軍的戰利品,沒有算上破壞掉不可再利用的物質層次,還有殺掉不能再復生的楚人,一系列的後續影響絕對大到驚人。
完全無法進行統計,只能進行不靠譜的猜測,受到戰爭威脅不得不背井離鄉逃亡的楚人數量,約是在四十萬人左右?
楚國的總人口是多少?他們自己估計也不清楚,取一個史學家猜測的數字,當前階段應該是三四百萬人口吧?(人口不算奴隸以及在荒野生活的群體)
所以,晉國以及盟友入侵楚國,一下子影響到將近六七十萬楚人的正常生活,以國家層次來看楚國不但慘,並且絕對會很傷!
慘不慘和傷不傷是一回事,從政治角度來看有另外的解讀方式。
晉國跟楚國爭霸了近百年,歷來只有楚軍北上打到晉國的家門口。
雖說晉國的本土沒有遭到過戰爭的破壞,列國還是會看成楚國在這一場爭霸戰爭中站在優勢地位。
那一場「邲之戰」的影響為什麼會那麼大?不是晉國那邊有「卿」的子侄被俘了,乃是楚軍成功飲馬大河,並且還擊敗了看似國力正盛的晉國。
上一次「沫之戰」為什麼影響不大?原因當然是楚軍第二次成功飲馬大河,他們哪怕是戰敗和令尹被俘虜,某種程度上還是賺到了政治聲望。
飲馬大河哦?咱們再次做到了!就問牛不牛逼!?
至於再次成功飲馬大河遭到的一些挫折,咱們是一個損失不起的國家嗎?完全不是呀!
政治是一種挺複雜的遊戲,不能單純去看干某件事情遭受的損失,要看那件事情辦成之後產生的影響力。
明知道二打十六,俺們也知道自己從軍事裝備到國力有點弱,但俺就是要拼!
輸是不可能輸的,打平都是賺,贏了則是血賺,以後誰再也不敢小瞧了俺!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付出和犧牲都是值得的!!!
怎麼說?以戰略角度為出發點,真的沒毛病呀!
呂武想搞大事,卻是不能蠻橫地去幹大事業。
諸夏這邊很講究聲望,光有實力而沒有聲望,再有實力也要被群毆;實力不足卻是有著很高的聲望,起事後會有一個八方來投的局面;實力和聲望都夠的話,會上演什麼叫做「時代之子」的大戲。
有什麼比親征之下成功飲馬大江更能提高聲望的嗎?有的,攻克楚國都城「郢」絕對算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