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498頁

    要不是以前參加納賦有門檻,呂武其實更想提拔一些從真正底層一路立功上來的人擔任城門尉,可惜的是春秋時代並非人人夠資格上戰場立功。

    漢國立國的時間才六年,新制度的執行也就五年,哪怕是一再對外用兵,還是不足以讓一些真正底層的人升上來。

    呂武下車。

    等待迎接的解氏一干人等並沒有跪地迎接,由解平帶頭行彎腰鞠躬禮。

    「王上,家祖……去了。」解平在哽咽。

    什麼!?

    剛傳出臥床不起的消息,那麼快就過世了???

    解氏族人沒有披麻戴孝,並不是來不及,純粹是大臣過世舉哀需要先稟告君王。

    「惜哉!失我棟樑!」呂武不可能哭,臉上的悲切則是無比真實。

    自從解朔帶著解氏靠攏向呂武,一開始雙方或許還會有點掰腕子,慢慢解氏成了呂武最忠實的擁躉,無論是擔任卿位,還是放棄卿位,又或是做其它什麼事情,皆是無條件配合的態度。

    所以,呂武不想漢國有大貴族,尤其是那種擁有多個城邑作為封地,有著幾十萬人口,還能徵召出一支三個「師」兵力的家族,一再掐熄對解氏動手的欲望,想著君臣能夠有一個善始善終的結果。  

    手裡有權、有錢、有兵的解朔不改初衷,長久以來還是對呂武保持無條件的配合。

    現在解朔去了。

    呂武進入府中,來到大堂看著已經死去並變得冰冷的解朔。

    人老了就會出現老人斑,人死了那些老人斑會最先變得烏青,慢慢全身也會顯出一種青色,並且因為血液不再循環導致遺體變得僵硬。

    所以了,戰場上的屍體只要超過兩個小時不去處理,兩個小時之後再去處理就跟抬木頭那般,才不會是抬著依然有軟度,會是那種從軀幹到四肢全部硬邦邦的狀況。

    屍體要是放上兩天,燒起來的速度極快,甚至屍體還會發生爆炸!

    戰爭處理屍體,為什麼都是挖坑給埋了?其實就是不能輕易燒,要不然就會看到屍體一再「詐屍」,那是剛燒的時候脊柱的筋會聚到一起,屍體會坐起來一下,會把活人嚇死的!

    呂武的悲痛真實不虛,視線從解朔的屍體轉到解平身上……

    第826章:一人死,多事生

    隨著年齡的漸長,越來越多熟悉的人離世,將會變成一件需要慢慢習慣的事情。

    呂武並不是一個感性的人,其實感性的人也幹不成大事,只是非感性不代表冷血,熟悉的人永遠離去了,一時的哀痛肯定是會有的。  

    「喪事若有需,皆可告於太子。」呂武哪怕感念解朔的功勞,不能無功而加爵於解平,後續官職的提升則是需要辦的。

    畢竟,解朔哪怕沒有大功勞,跟隨呂武長達三十多年也有苦勞。

    再則,漢氏子姓需要一個榜樣,解氏無疑非常合適。

    為什麼讓太子呂陽來負責幫忙辦理解朔的喪事,不是呂武自己出馬呢?只因為呂武是君王。

    作為君王的呂武親自出馬操辦解朔的喪事,情誼方面倒是到了頂,對解氏則會是一種烈火烹油。

    如果呂武想要折騰解氏,倒是能親自參與到解朔的喪事中。

    到時候不管解平是因為恩出於上變得驕縱跋扈,還是眾人看到呂武對解氏的重視而去捧著,反正並不是一件好事。

    由呂陽幫解平就顯得很合適,充分展現出了漢氏子姓的重情重義,規格上也不超過,還表達出了一種解氏仍然有美好未來的態度。

    至於說給予解朔「國葬」待遇什麼的?當前年頭這種事情可不能亂玩,顯得荒唐無比的同時,完全是在逼解氏下一刻就造反。

    國尉去世,不是大朝會和小朝會的時間,重臣依然齊聚建章宮。他們開完會,該去憑弔解朔了。  

    「解武子去後,何人可為國尉?」呂武問道。

    沒錯,解朔也是夠資格獲得諡號的,得到了「武」這個諡號。人們從今以後提到解朔,帶著尊重的稱呼就會叫解武子。

    漢國的國尉相當於後世的總參謀長,還是武將第一人,地位方面很顯赫。

    眾臣下意識看向宋彬。

    國尉是總參謀長,不實際帶兵,國家肯定需要帶兵將領的呀。

    宋彬擔任上將軍就是一個帶兵將領的頭牌,以漢國制度來排名,地位在國尉之下順位。

    以前……也就是晉國的卿位制度變更,一般是上一級的「將」或「佐」死了,由下一級的在任者頂上。說白了就是一種順位遞補制。

    漢國建立的時間只有六年,解朔是第一名在任上過世的重臣。

    新任國尉怎麼安排,也許會成為一種「祖制」之類的玩意,再成為後面來安排缺失職位的規則。

    呂武希望「順位遞補制」在漢國出現嗎?除了王位的繼承之外,不可能讓官職的變動出現那樣的情況。

    某一方面來說,沒人提出讓解平擔任國尉,也就是父死子繼那一套,其實已經很不春秋了。  

    春秋講的就是老父親擔任什麼職位(爵位),兒子就會全面繼承,還是那種不看兒子能力到底能不能勝任的情況,反正父親死了兒子就是必須頂上。

    「王上。」宋彬現在的心理壓力很大,行禮之後說道:「右相可勝任。」

    漢國的右相是崔杼。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498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