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475頁

    這種到處充滿規劃的景象很難在春秋時期看到。

    不止魏絳和魏相看了感到驚奇。

    包括早就習以為常的老呂家自己人,另外一些走過路過,又或是刻意來老呂家的人,一樣會被震驚到的。

    「砌石為路?」魏相打一開始最為關注的就是道路。

    他們在進入「陰」地之前,路看著平整卻是泥土路。

    等待進入呂武的封地,路面看著是灰撲撲沒錯,車軲轆輾起來的感覺卻是不一樣,能明顯分辨出非常硬。

    當然不是砌來石頭鋪路啦!

    即便石料好搞,又要耗費多大的人工?

    他們走的是一條水泥路。

    至於鋪下鋼筋做的網?

    那是沒有的事。

    老呂家就算冶煉業越做越大,再怎麼也不可能將金屬用在鋪路上面。

    打造兵器和甲冑要用到的金屬太多。

    哪怕不弄軍事裝備,用在農具上不香嗎?

    呂武后來想明白了!

    要什麼自行車。  

    又沒有載貨幾十噸重的重卡會來來回回,是不是?

    地表挖了二十厘米的深度,鋪上一層砂石,組合起木板,再將砂石攪拌水泥的混合土澆灌下去,弄成平整模樣,一條水泥路就成了。

    「城之大,亦不尋常。」魏絳離得近了才發現,不是城池的城牆,是外圍弄了數量不少的郭。

    在這個年代,其實「郭」特指城池之外又修建不少「牆」。

    這種「郭」的城牆是不能合攏的,要不然就成了違章建築,屬於違背周禮。

    它們的規格沒有特別要求,愛建造幾米高度或厚度隨意,但是必須留下空隙,還不能建造城門。

    結果魏氏兩兄弟,老遠就看到前方有一座大城,等離得近了才發現不是那麼回事。

    這些「郭」並不是隨意建。

    城外的「郭」按照呂武的規劃,一旦合攏起來,其實就會成為外城。

    並且,「郭」的規格借鑑了楊隋建造大興城的「坊」制度。

    更直白一些,其實就是現代的「區」。

    呂武在「陰」地建城,更多的是一種實驗性質。  

    他需要累積足夠的經驗,以後再建城,超大概率會一下子就往大了來建。

    地點可以是在北疆的盆地那邊。

    也能是在渭水邊上。

    看到時候老呂家能將實際控制範圍搞多大。

    水泥路從外圍一直延伸到城池內,筆直地貫穿了整座城池,一直修到「霍太山」的山腳之下。

    「霍太山」面向西邊的山體,能看到一座又一座的山莊。

    說起來,魏氏在「霍太山」也有一座山莊,只不過並不是屬於他們,是呂武給魏氏長留的居住地。

    有相同待遇的還有韓氏以及智氏、趙氏。

    魏絳進入到城區,發現這邊的建築物也太整齊了一些,是其它城池所看不到的。

    建築物並不另類,除了夯土牆之外,便是茅草屋頂。

    說白了,還是茅屋。

    每家每戶會在前面留個院子,紮起籬笆牆將院子圍起來。

    院子裡面基本都有樹,提供小憩的亭子,再來就是栽種蔬菜的田埂。

    這種規格的宅院,其實不是武士家庭,便是小貴族的待遇了。  

    魏絳大道兩旁的水溝給吸引住了。

    水溝當然不會是什麼稀奇玩意。

    令他茫然的是,為什麼每一條水溝都有流水,並且流水會從某個漏斗一般的裝置傾斜到地下。

    「武建城之初先挖一物,為下水道。」魏相看魏絳一臉迷惑,解釋道:「外引汾水之水入城,城內之水復而出至汾水會流。」

    道理就是這麼個道理。

    利用汾水的流向,開挖出水渠將水給引進城內,還專門建了蓄水池,提供城內居民平時用水。

    一些廢水就順著水的流向,再復又流到汾水裡面,完成了一次循環。

    大道兩旁水溝裡面的水很清澈,卻不是直接拿來用的。

    原理就跟一些老式廁所,自來水一直開著一樣,反覆進行沖刷。

    不一樣的是,城池內的循環水不用付錢。

    居民真正的用水是一些陶管的輸送水。

    陶管連接著蓄水池,再分流到一些街坊地段的水池之中。

    魏絳和魏相在大道上繼續前行,看到不少夫婦直接就在自家門口的水溝邊上漿洗衣物。  

    他們對視了一眼,覺得這個其實能借鑑,就是不知道裡面包含了多少技術含量。

    街道邊上每隔一百米左右會有一個水池,能看到居民正在提水。

    至於為什麼不是將水利用陶管送到每家每戶?

    這個是公共設施和私人工程的區別。

    呂武自己居住的房子,就有輸水陶管送水入戶。

    願意出錢的人,一樣可以搞一套。

    如果有研究西方史的人過來一看,會發現「陰」城的水利公共設施,其實已經達到了羅馬對水利工程利用的巔峰時期,只是在某些格局上存在區別。

    比如,「陰」城之內看不到空中水渠,陶管是被埋在了地下。

    為什麼不搞空中水渠?

    只能說,一切都是成本問題啊!

    技術方面,並不是關鍵。

    呂武為什麼會對羅馬這麼了解?

    這是一些「精分」的鍋!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475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