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1頁
吏部主持科舉多年,相關的儀程人員等等諸事,都已經有了成熟的運作經驗,若轉移到禮部去,諸配套還要重新梳理磨合,不是短時間內能完成的。而且禮部去年也很繁忙,諸多大禮籌備下來,難以分出精力提前進行人事籌備。
所以今年的科舉仍然由吏部進行籌辦,只不過主持的主考官換成了門下侍郎姚璹。李潼還打算在今年年中將王方慶召回朝中,擔任禮部尚書並進入政事堂,主要便負責相關事務的調整,這樣到了開元二年便可以將科舉的主持從吏部轉移到禮部。
其實科舉參考人員的增加與規模的壯大也並非全都是好事,往年的科舉考試中,少的時候諸州貢舉人加上在京諸學館尚且不滿千人,多時也不過一兩千人之間。
科舉所開設的諸常科中,除了早已經被廢除的秀才科之外,其他的則以明經與進士科為主,即便再加上其餘諸科,每年選錄也只有一兩百人,基本上還能維持十比一的選錄比例。
可是今年的參考貢舉人們,數量較之往年盛時都激增倍余,選錄比例究竟是更嚴格還是更放寬,這也讓人深感憂慮。
如果仍然要維持往年的選錄人數,那麼競爭無疑要更加的激烈,是四十選一,難度陡翻數倍,註定會有許多人白跑一趟、空歡喜一場。
可要是朝廷放寬選錄的比例,仍維持往年那樣的選錄比例,乃至於更加寬鬆,又會讓人覺得朝廷賣恩濫選,會讓這一屆科舉功名整體下降。而且突然增添了這麼多新選人,會不會對未來的銓選與守選周期產生影響,仍是未定之數。
畢竟就算是通過了科舉,也僅僅只是獲得了一個出身、一個能夠做官的資格,還要進行守選數年,通過了吏部的銓選之後才能正式的解褐任官。
貿然增加選人數量,朝廷卻沒有足夠的官位給授,再加上這一年濫選所造成的選人含金量下降,又會讓他們在未來參與銓選的時候受到詬病、處於劣勢。為了一時的虛榮而給一生的前程都造成極為負面的影響,這無疑是得不償失。
更有甚者,在新年前後京中還出現一些流言,傳言中今年的科舉規模壯大,主要還是為了給那些靖國功臣子弟們謀取一個出身,外州蜂擁而來的貢舉人們註定是要陪跑一場。之所以要召集這麼多人參考,就是為了讓結果不至於那麼醒目扎心。
這樣的操作也並不是沒有先例,早年相王當國反正時,朝廷便曾有類似的做法,通過干擾選禮去侵占普通選舉人的進仕機會。
各種各樣的爭論與猜測,也讓今年的科舉還未開始便蒙上了許多負面的氣氛。而為了平息方方面面的流言與爭論,朝廷也在科舉考試之前便公布了一些改革令式。
首先是今年的科舉考試,全面採用糊名制,最大程度的避免選禮過程中公權私授的弊病。考生題卷盡數糊名,閱卷官員們完全不知其身世底細,這樣選出的結果無疑更具有公正性。
當這一令式改革公布出來之後,頓時便消除了大部分流言所帶來的惡劣影響,且許多的外州學子們都忍不住奔走相賀。
科舉制度施行以來,其公正性一直便遭到質疑。閱卷考官們能夠直接看到考生的家世、籍貫,大凡高官子弟只要文法說得過去,基本就能考選及第。而且往年絕大多數的名額都被兩京學館生員所壟斷,外州貢舉人們則常年處於陪跑的地位,少有能夠高中及第者。
現在糊名批卷抵消了籍貫家世所帶來的影響,對外州學子們而言無疑是一大利好消息。當然就算糊名也不能完全杜絕舞弊現象,但後世那些作弊手段眼下也都沒有出現,也就無謂再作細緻規定,給人開拓作弊思路。
公正性的問題雖然解決了,但是對今年選錄的名額仍存許多爭議。朝廷對此也早有準備,那就是明經、進士這主要的兩科選錄人數不變,但是明法、明書、明算這三科的選錄規模大大增加,而且這三科及第者守選期大大縮短,只要得中,今秋便可參加吏部的銓選授新解褐。
以往朝廷科舉重道輕術,明法、明書、明算這三個專業性更強的科類,雖然在出身給授方面與進士科相同,但重視度卻不高,每年不過選錄兩三人,了不起七八人,所擔任的往往也都是方伎官等卑品,前途有限。
李潼也知道想要短時間內扭轉這一價值觀很難,為了鼓勵學子們踴躍參選,所以也開出了極為優厚的錄用條件。
這當然也並不是隨意增設,明法科可以參與到《開元律》的擬定中,同時也補充地方上普法與執法人才的缺口。而大量官造工坊的開設,也讓朝廷在核算與管理方面的人才缺口極大,明算科更是專業對口,加強對數學的重視又能促進一些自然學科的發展。
至於明書科,則就是用來推廣印刷與州縣官學的普設,印刷書文典籍需要書法製版,州縣小學則需要學政教授。
所以不只今年,在未來很長時間裡,朝廷對專業性人才都有著極高的需求,科舉作為最主要的選士渠道,自然要增加這方面的人才選錄數量規模,並優加任用。
第0835章 當司憲台,為國察奸
雖然今年科舉的形式流程較之往年大同小異,但是具體的內容卻發生了極大的改變。
如果是在後世明清時期科舉的形式與內容已經極為固化板結的時代,李潼也不敢貿然做出這麼大的內容改革。但是如今大唐的士林學風還是頗為開放包容,分科治學的風尚很是濃厚,這也就給相應的改革提供了一個極為優厚的環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