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9頁
受爵之榮,並非人人能夠享有,但接下來的靖國獎犒,則就凡所參事、人人有份了。群臣散階各自遞增三五級不等,短短半年多時間的努力,抵得上以往數年乃至小半生的奮鬥,許多朝臣因此一步跨越三品、五品這樣的高中階層的鴻溝,自然是歡喜不已。
而對朝廷來說,通過這樣的普遍提拔,既能增加朝廷的凝聚力,同樣也提拔了一大批的少壯官員們進入中高層次,可以授給更加重要的官職,使得整個官場都生機煥發。
靖國時期結束,朝廷政事堂也迎來了一次格局調整。長平王李思訓罷知政事,專掌宗正事宜。禮部尚書歐陽通則以開府儀同三司的殊榮致仕,榮養京畿。
姚元崇以吏部尚書參知政事,並負責接下來新朝第一屆的冬集銓選。
原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格輔元以戶部尚書歸朝拜相,繼續主持南北漕運事宜。原遼東道後軍大總管婁師德,則以兵部侍郎拜相,並外任河北道安撫大使,全權負責河北道復治事宜。劉幽求以尚書左丞歸朝拜相,負責擴籍編戶問題。
楊再思以中書侍郎為東都留守,李元素則以尚書右僕射兼領太府事,掌管商貿事務。原遼東道中路大總管姚璹歸朝擔任門下侍中並領國子監,籌備明年科舉事宜。
這一次的政事堂人員調整,雖然仍是七員宰相,但卻少了許多權益應變的味道,宰相們各有專事,使得朝廷政事運轉變得更加有條理秩序。
在這一輪人事調整中,李潼也並沒有忽略他丈人鄭融。雖然娘子鄭文茵提出了限制後族的要求,但李潼自己心知外戚作為一股政治力量活躍於歷史舞台中,自然有其存在的意義,並不僅僅只有禍國干政這一個方面。
太遠的歷史格局不談,近世以來,外戚禍國的概念之所以深入人心、成為一種政治正確,主要還在於他奶奶武氏一族的瞎折騰。皇后有鑑於此,不希望其家族過多干涉朝事,但若皇后一族太沒有存在感,也是不妥的。
須知眼下活躍在內外的外戚家族並不只有皇后一家,李潼眼下雖然大權在握,但根基仍然不夠雄大,還是需要唐休璟給他看著安西,唐先擇、楊顯宗等在軍中也都是壯力代表。
就算皇后一族恬淡不爭,其他外戚家族也都安守本分,但卻防不住別人的邪念邪計。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為了保護他的妻兒,李潼也要給予他丈人鄭融一定的勢位,以達成一種內外均衡。
所以在權衡一番後,李潼還是封鄭融為陽城郡公、並擔任秘書監,在朝中占據一個上卿高位,以確保皇后母子不會受到外朝人事邪念的滋擾。
當然,這種情況也不會長久維持,安西隴右方面,隨著郭元振等人的成長,三五年內唐休璟回朝,京畿宿衛系統改革成熟,越來越多的青壯將領成長起來之後,一些外戚味道濃厚的將領各自歸朝榮養,也都是應有之義。
並不是李潼防戚如賊,而是想要維持長久的人情和睦,就不要把人放在錯綜複雜的世事中過多考驗。誠如皇后所言,世道之所興廢,並不集中二三之選,只要制度、環境有所保證,必然會有才流湧現,爭為國用。
第0806章 拆門少卿,威震京畿
隨著朝廷中樞回遷長安,長安城再次活力煥發,變得更加繁榮起來。
過往幾年,在行台的治理下,雖然長安城市井風貌也大有起色,但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較之貞觀、永徽時期還是頗有遜色。畢竟行台雖然獨大於陝西,但終究不算真正的國家中樞所在,上層的政治紛爭也難免會給民間帶來不小的影響。
類似長安城這種等級的存在,繁榮與否也受到方方面面的影響,政治、經濟、文化等大凡有一方面的因素不到位,都不足以將整座城池的潛力都完全挖掘呈現出來。
如今海內重歸一統,社稷恢復秩序,大量時流也都伴隨聖駕前後湧入了長安城中。不過如今的長安城,較之他們記憶中還是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各種各樣的差異大可留待日後慢慢體會,首先需要解決的還是基本的居住問題。特別是對一些隨駕官員而言,朝廷重新返回長安,他們當然也要在長安城中各自置業,基本生活穩定下來,才能安心於事,謀求仕途上的進步。
朝廷當然也考慮到了官員們的居住需求,所以在大禮結束後的犒獎過程中,賜給宅邸也是一項重要的獎賞內容。基本上五品以上的官員,人人都獲賜宅邸一所。但這也僅僅只是滿足了一部分需求,畢竟五品以下的中下級官員才占了主流。
有關這一點,朝廷也並非全無準備。早年長安城中轟轟烈烈搞了幾年清算勛貴的工作,在城中百坊收回了大批的宅業,如今則就按照百司各自需求比例劃給諸司,然後再由各司以市價稍低的價格租給各司官員、供其居住。至於所得回款,則就充入各司公廨本錢中,以應付日常的福利發放。
此前朝廷針對群臣賞賜出大批的財物,以至於府庫都略有空竭。現在通過這麼一運作,困境便得到了極大程度的緩解。官員們可以各自拎包入住本廨公宅,避免了奔波置業的勞累辛苦,而他們各自手中賜物也得以回收上來,可以維持各司日常基本運作。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可朝廷這種解決方案,畢竟官員群體本身就屬於社會中的精英階層,對於基本的起居環境自然也就難免有著更高的要求。所以還是有許多官員並沒有選擇入住公宅,而是打算在城中另覓住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