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0頁
但是戰爭的規模與基本的進程,特別是一些勝負關鍵的單場戰事,也都通過陣伍對抗進行了一定程度表現。這麼做,既能讓將士們身臨其境的領會那些前輩名臣們的戰術韜略之精華,也能讓他們重溫每一個促使大唐走向更加輝煌的關鍵時刻,或許實際的軍事經驗增加不明顯,但那種尚武與自豪的情懷激發,則就非常的顯著。
自古以來,開創艱難而復興相對要容易。每一次的輝煌,都會給這個民族精神留下深刻的烙印,讓他們哪怕在逆境之中,仍能堅韌不拔、希望不泯,前人既可、我輩亦能!
生人萬種際遇,未必儘是如意,而擴大到一個民族,一個政權,運勢自然也是有漲有衰。一個強大的政權,未必能夠讓所有身在其中者都生活如意,但一個羸弱的政權,是絕對不會給民眾們帶來美滿的生活。
驪山這場演武,持續了十天的時間,所產生的耗用也是極為驚人,京畿諸倉從去年便開始盛集的物料,在這過程中快速的消耗著。這當中所產生的消耗,甚至足以維持一場大戰的花銷,還並不包括各路人馬返回各自駐防區域的消耗。
早在京中籌備這場盛禮的時候,朝中其實便不乏爭議,認為這樣的繁禮消耗太多,在國力剛剛有所恢復的當下,實在沒有舉行的必要。
儘管李潼力排眾議的做出了如期舉行的決定,但心裡也有一些打鼓,擔心勞民傷財卻效果不佳,反而會拖累大唐軍隊向外開拓的步伐節奏。
可是當各項演武事宜舉行完畢,大軍再次匯集於驪山山腳下的時候,在感受到各路人馬那精氣旺盛、鋒芒畢露的氣質變化後,李潼心中的疑慮頓時便消散一空。
兵強馬壯,殺氣外露,此時不搏,更待何時!
第0857章 借道西康,征伐六詔
驪山這場演武,給大唐軍隊的士氣風貌帶來的改變極大,仿佛暗啞鏽鈍已久的寶劍被再次打磨,重新變得鋒芒畢露、殺氣懾人。
而跟大唐軍隊氣勢旺盛相對應的,則就是隨同觀禮的諸胡酋賓客們,臉色普遍都不怎麼好看。當然,他們也未必就人人都心懷鬼胎,意圖與大唐為敵。
只不過,跟眼下這種強軍壯勢的姿態相比,無疑還是早年那個大而不強,內外都焦頭爛額的狀態更加讓人放心,也更加符合周邊諸胡的利益。
但不論他們各自想法如何,大唐的強與弱也並不是他們能夠決定的。無論是怎樣一個現狀,他們也只能被動的承受著。
演武結束後,李潼便吩咐朝臣們將這些觀禮的胡酋們先帶回長安稍作安頓,至於他則仍要留下來,主持犒獎今次參與演武並表現優異的將士們。
雖然演武整體進行的頗為順利,效果也非常的不錯,但具體到各個營伍當中,也就有好有壞。當然這主要是管軍將領的責任,畢竟眼下募兵制新行,各方邊鎮包括中央禁軍,也並沒有長期的兵員固定,除了新卒舊卒之間有著比較顯著的差距之外,各方兵員的素質倒也沒有太大的區別。
這一次演武除了此前的各種效果之外,還有一項比較重要的意義,那就是讓朝廷中央有司重新獲得了比較全面且應時的兵籍名冊,對於天下各方的兵力分配也有了一個更加直觀的了解。
這對內外調度與對外征戰,包括朝廷中樞的機構改革都有著極大的價值。在犒獎的典禮上,李潼便正式宣布朝廷設立樞密院,以張仁願為太僕卿並進入政事堂擔任宰相,同時兼領樞密使。
之所以這樣安排,也是因為眼下政事堂仍然負責掌管許多軍務相關的事宜,貿然一刀切的拆分開,會讓許多事權都變得混亂衝突。以張仁願為宰相,從政事堂內部進行審清厘定,能夠將衝突與混亂集中在高層決策群體中,不會向下蔓延,干擾到實際事務的正常運作。
至於驪山匯集的這二十六萬多人馬,最終朝廷將會留下十到十二萬之間暫駐關中,以備接下來的軍事行動之用。剩下的這些,則就各遣歸籍。
畢竟多達幾十萬人馬常駐關中,給漕運物資等諸方面帶來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眼下朝廷還沒有這麼強的承受能力。
除了大軍整體的安排與朝廷要司機構的改革,具體到將領個人的封賞倒也談不上有多優厚,無非是散秩略加幾等,錢物上的犒獎也是中規中矩。
一則是朝廷財政上並不允許大作濫賞,二則接下來還有對外征戰的軍事計劃,在此之前若輕率的拔高賞格,接下來真正的戰爭功勳犒賞就不好安排了。
將領們倒也不需要因此而感到失落,他們這一次參與演武的表現也都會被記錄在各自履歷中,在以後的武銓選官中會有極大的補益,而且獲得機會的時間已經不遠。
至於廣大的營卒們,除了衣食耗用給足之外,也都根據各自營伍的表現而加給三個月到一年的役期,滿役三年則免一年之徵,可以讓他們儘快返回鄉中休養一段時間。
對於這一點,其他地區的兵士還沒有切實的感受,但河北與江漢之間的漕兵們則是振奮不已。
他們這些漕兵是比州縣團練更加靠後的地方武裝,在耕三年、入役一年,三番應役即入團練,不需要再應募州縣攤派的雜役。若這一次參與演武運氣足夠好的話,可以直接加上一年的役期,那接下來六七年時間裡都不必再服役,可以安心於耕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