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3頁
青海大戰,乃是舉國振奮的一場大勝,可現在從王孝傑的態度看來,似乎就是一場虎頭蛇尾的陣仗。
其人言及欽陵便咬牙切齒,深以舊年戰敗乃至於身陷蕃國為恥,對吐蕃可謂是怨念十足。可他對青海戰果的不滿意,又顯示出其人收復四鎮、又在西域大破吐蕃,連場戰勝之後,頭腦已經有些不夠冷靜。
對於後一點,沒什麼好說的,王孝傑這種心理狀態,真的不適合再身在邊疆一線執掌方面,此時歸朝不失為一種好的處理。
可是對於前一點,李潼就有些奇怪了,別人去了吐蕃處境悽慘有加,對吐蕃怨念十足也就罷了。可你去了那裡是當爸爸的,怎麼也這麼怨氣衝天?
返回皇城這一路上,王孝傑都是在討論青海這一場戰事,對於他在安西的獲勝,反而言及不多。尤其話里話外,都是佩服雍王的統籌之功,這倒很大程度上的滿足了李潼的虛榮心。
果然得意之事,還是要跟專精之人討論才能獲得滿足感。國中討論起青海此勝,還是有一部分人覺得雍王唯是領銜,既無負甲充陣之勞、又無戰場殺敵之功,完全是占了黑齒常之等隴邊將士們奮勇搏殺的便宜。
對於這樣的輪調,李潼自然不會去正面理會,層次不同,辯論無益。
但王孝傑講起這一番功事,視角則不同。他本就是驍勇善戰的大將,舊年還落敗於欽陵手下,講起青海大勝,便不覺得黑齒常之等眾將臨陣應敵是關鍵因素,覺得換了他也能做到,甚至還能做得更好。
所以他就認為,青海此勝,雍王才是決定性的關鍵。假使當年承風嶺一役,行軍大總管李敬玄能有雍王一成的統籌之能,都不可能敗得那麼慘。
這一番論調說出來,自然聽得李潼眉開眼笑,覺得王孝傑粗中有細,說話也好聽。但同行出迎的李元素則聽得直瞪眼,實在忍受不了王孝傑在這裡瘋狂編排他兄長的拙劣,索性打馬先行一步。
當然,李元素是去是留,王孝傑根本就不在意。或者說行台出迎諸員,他都不怎麼放在心上,甚至還隱有抱怨,朝廷分陝授任於雍王,結果人事配給如此簡陋,如果不是雍王才大能當,這個陝西道大行台簡直就是在開玩笑。
這種態度,自然把行台所有人都給得罪了。李潼也終於理解到,為什麼張仁願對王孝傑如此怨念十足,剛一見面便要告王孝傑的黑狀。
且不說張仁願本就是個嚴重的強迫症,就這傢伙嘴上沒個把門的,正常人也受不了啊!
但也不得不說,王孝傑眼下的確是有這種目中無人的底氣。高宗時期以來,名將泰半凋零,黑齒常之雖積宿功,但本身又是夷將。
歷數一番,唯王孝傑在安西連場大勝,幾乎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大唐軍方第一人。這種狀態雖然頗有一種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感覺,但誰讓人家生巧了時代呢。
無論之前還是之後,大唐都是將星璀璨,但武周一朝軍事暗弱,就給了王孝傑出頭之地。這種情況,也真是沒法抬硬槓。
王孝傑在長安短留幾日,倒是與雍王相談甚歡,但跟行台其他人則就馬馬虎虎。李元素、姚元崇這兩部尚書,見到王孝傑都是一臉的神情複雜,就更不要說其他人了。
等到王孝傑離開長安、繼續東行的時候,李潼也沒有再為難其他佐員,諸人照常辦公,他只是自己相送。
「朝事繁重,遠不及邊事爽直。與其虛坐政事堂,我倒更願受教殿下帳前,鎮戍隴右,再戰青海。但終究皇命難違,也只能守此憾情,以待來年。」
王孝傑這番話說的倒是不失情真,但李潼聽了後卻有些心驚,你還是趕緊回朝做宰相去吧,真要留下來,我擔心我陝西道大行台直接被你折騰散架了,廟小實在是容不下大菩薩。
但拋開公事上的才器取捨,他對王孝傑印象是真不錯,來年回到神都,如果王孝傑還沒把自己折騰壞,倒是可以做個私交甚篤的好朋友。
第0644章 君心深刻,意整禁軍
王孝傑的離開,總算是讓行台的氛圍恢復了正常。
李潼送完了王孝傑,返回皇城的時候,姚元崇闊步行上前來,不無感慨道:「王尚書此番歸都,恐是禍福難料啊。」
李潼聽到這話,不免有些默然。王孝傑這張嘴雖然容易得罪人,但對他的態度著實不錯。也正因為這一點,李潼包括眼前的姚元崇,都能感覺出來王孝傑怕是還沒有認清楚朝廷此番召其歸朝的真實意圖。
如今神都朝堂中,雍王一系的勢力遭到了一番清洗,雖然還保留下了歐陽通與其他一些卑品職位,但在朝廷施政的大計方面,雍王一派已經不能進行直接有效的干預。
宰相李昭德同樣也被架空,留下來的狄仁傑雖然也是資望深厚,但卻機鋒不露,並沒有李昭德那麼鮮明的強臣做派。
種種跡象都表明了,皇帝李旦是打算針對朝局進行一次深層次的改革,來增加其人對朝局的掌控權。
想要獲取到足夠的權力,時位上的調整隻是一種表象,最根本的還是軍權在不在手中。比如眼下雍王一系雖然在朝中被打壓的很慘,但如果李潼態度強硬一些,一定要爭取政事堂的位置,朝廷必然也要做出一定的讓步。
只不過,這麼做對李潼而言沒有太大意義罷了。放棄一些神都方面的影響力,從而換到在陝西更大的自主權,這對李潼來說是很划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