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9頁
他這一次演武於驪山,除了宣威於中外,還就是為了接下來的軍事行動做鋪墊與準備,進行早在三年前便有打算、但一直隱忍至今的深刻干涉吐蕃。
與吐蕃的這一場對線,不知會持續多久,接下來國中人物力量必須要進行一個整體性的傾斜,所以國中政治氛圍恢復寬鬆和睦,也是一個必要的前提。
李昭德作為舊朝最鮮明的一個代表人物,能夠在這開元新朝中再獲任用、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這對廣大時流而言無疑是一個極為正面的導向。
至於說啟用李昭德會不會引起一些舊勢力的死灰復燃,這也不必防禁過甚。如果君臣數年勵精圖治的興治休養,尚且還承受不住一些賊心不死、招魂陰謀的衝擊,那這幾年也算是白過了。
大不了,食堂大總管徐俊臣再去大理寺上班。無謂為了這些隱患,去阻撓其他野中賢遺為國捐才效力的道路。
第0850章 昭哉嗣服,繩其祖武
清晨時分,朝陽灑落大地,整個驪山都被覆上一層金燦燦的光輝。而站在驪山山頂向下俯瞰,那畫面更是恢宏壯闊。
驪山山勢雖然不高,但因為坐落在渭水所沖刷出的關中平原東部,平地上高峰聳起,顯得這座山峰挺拔奇峻,氣勢凌人,與西面幾十里外坐落在龍首原上的長安城遙相峙望。
此時,驪山周邊的原野到處都被大軍營壘所占據,營壘內外所樹立的旌旗甚至還要超過驪山上的林木,在晨風的吹拂下獵獵而響。
山腳下的唐軍大營,主要分為六片區域,位於登山的御道兩側、左右各置一座大營,左邊的大營為京營指揮司,右邊的則是殿前司。
這兩座大營中的將士們,便是如今守衛京畿長安以及宿衛大內宮防的中央禁軍。而在這兩座大營之外,另有四座大營分設於四方,則就是諸外州、邊防入京演武的人馬。
眼下演武還未正式開始,將士們都待在各自營地中,場面還沒有變得熱烈起來,但那不動如山的軍勢也是充斥在此方天地中,就連田野間都少有野獸遊蕩,天空中也不見飛鳥蹤跡。
「稟聖人,內外參禮諸軍悉已匯聚在營,只待敕書宣達,即可開始演武!」
再將山下諸營軍簿匯總核計一番之後,劉幽求便再次登殿奏事。
此時李潼也早已經換上了一身輕便的明光鎧端坐於朝元閣中,在接過中使遞上來的諸軍事簿略作翻看,然後便提筆輕勾,並微微頷首道:「可。」
「聖敕啟禮,內外諸軍出營待命!」
中官聞言後便當堂宣敕,伴隨這話語聲,架設在驪山山巔的軍鼓便轟然響起,鼓聲如雷鳴一般,霎時間便響徹四野,鼓響一通後,山下四方軍營中再響起洪亮的喝應聲:「喏!」
千萬眾聚成一聲,直接從山腳下傳到了殿堂中,就連殿中的帷幕都被這聲浪震顫起來,軍勢之壯可見一斑。
李潼聽到這豪壯的萬眾回應聲,一時間也是忍不住心潮澎湃,直從席中站起身來,望著殿內伴駕眾人微笑道:「諸卿並諸蕃長賓客,可願伴朕同行,入陣共觀我唐家兒郎豪邁英姿?」
這一次驪山演武,朝中勛貴、臣員們到場有近百人,諸州朝集使們也有幾百員,不過大部分都留在了山腳下的大營中,只有少部分人員伴駕朝元閣。原因也很簡單,朝元閣這座道官實在容不下這麼多的人。
除了大唐文武官員之外,諸邊蕃君酋長等也有幾十人到場。一些名稱拗口、不太起眼的蕃部姑且不論,甚至就連李潼本就意有所指的吐蕃都有使員到來。
大唐官員們對於聖人的話自然不會有什麼異議,而那諸蕃長酋首們聞言後,也都忙不迭起身響應。無論他們各自的勢力強弱、與大唐的關係如何,心裡對於眼下大唐軍隊究竟力量幾何也都充滿了好奇心。
於是一眾人便簇擁著皇帝陛下行出了朝元閣,寬闊的官道上早有內衛將士們列隊於此,引來御馬供聖人騎乘下山。
此時驪山周邊諸座大營早已經是鼓角雷動,令旗遊走,將士們忙碌的排兵布陣,等待聖人前來檢閱。儘管此刻彼此間還有一定的距離,但那諸軍調動的各種聲音還是聚在一起形成一股近乎實質的壓迫感,許多胡酋蕃使們行走在山道上,臉色已經隱隱變得有些發白。
很快,皇帝儀駕便抵達了驪山腳下。此處早已經架設起了大次御幄,御幄前旗纛高立、環設在高高的講武台周圍,而在講武台里許之外,諸路大軍已經層層疊疊的向四野鋪開。
李潼行至此處便下馬緩緩登台,由高台上極目四望,視野所及,儘是唐家戎甲。老實說,他也是第一次見到二十多萬人齊聚一處的畫面,從此處講武台向四野延伸,大唐將士們站隊綿延幾十里有餘,天地雖大,但此刻武氣沖霄!
饒是李潼也算見慣了大場面,可眼前這一幕壯闊景象仍然讓他震撼有加,就連手臂都激動得隱隱有些顫慄,只是一手握拳、一手則用力的扶住自己的佩劍。
此時講武台前陸續有統軍將領策馬而來,入前匯報整軍完畢。
此次演武人員之繁盛,乃開國以來所罕有,所以整個調度指揮系統也是極為的龐大。在部伍的編制方面,中央禁軍與外軍也有所不同。
殿前司內衛六營統共只有人馬兩萬出頭,今次參與演武的則只有一萬兩千人,諸營各管兩千,在選者俱為精銳悍勇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