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4頁
面對如此複雜的胡情局勢,大唐方面想要維持其羈縻秩序正常運行,自然也需要多種手段的配合運用。
後世所熟知的安西大都護府,自然是西域方面級別最高的軍政機構。而在安西大都護府之下,還設有十六個都督府以及七十二州。這些羈縻州府基本涵蓋了西域方面頗具規模的胡部邦國勢力,在安西大都護府的管轄之下,共同構成了大唐在西域方面的羈縻秩序。
只不過,這些羈縻州府大多設立在大唐剛剛征滅西突厥、在西域方面勢力與影響最強盛的高宗龍朔年間,而在之後,大唐的邊務重心便轉移到東北的高句麗方面,吐蕃則快速的崛起,並在兼併了吐谷渾之後,開始將手插向西域,與大唐爭奪在西域的霸權。
之後幾十年間,代表著西域霸權的安西四鎮在大唐與吐蕃之間多番易手,儘管最終還是大唐通過在安西駐軍鞏固了對四鎮的占有,但在這個爭霸的過程中,吐蕃也通過實際的行動讓西域諸邦國意識到其國乃是一個實力不遜色於大唐的強大政權。
所以,如今的吐蕃在西域也是頗具影響力,不乏原本臣服於大唐的西域邦國勢力倒向吐蕃,高宗年間在西域所締造的羈縻秩序自然也就很難再維持在全盛時期。
近年來,大唐的國力雖然漸有回漲,且吐蕃本身困於內鬥,也很少再在西域挑釁大唐,但是較之高宗舊年的全盛時期仍是不可同日而語。
儘管朝廷這一次特意囑令諸邦國入京進賀,但這些從屬於大唐羈縻秩序當中的邦國部族,仍有將近一半沒有入京朝賀,甚至連基本的入貢都無作表示,這基本上便等於是脫離了大唐的羈縻體系,擅自解除這一層臣屬關係。
不過,大唐在西域的統治與影響力的衰退也並不能簡單歸咎到如今的安西大都護府治理無能頭上。事實上,如今的安西大都護府還能維持住大唐在西域的霸權,已經算是做的極為出色。
須知一分霸權的伸張,背後都有著強大的國力作為後盾,同時還要付出極大的戰爭成本,時刻都要保持著讓被征服者不敢生出抗逆之心的震懾力。
而在過去這幾年時間裡,老實說大唐並沒有給安西提供這樣的條件,僅僅只是維持四鎮駐軍的軍資用度,至於更加具體宏大的戰略構想則完全沒有,這也難免會讓西域諸胡生出輕慢之心。
正當入賀諸員還在宮門外等候的時候,安西大都護唐休璟則已經先一步入宮,在內殿中受到了聖人的召見。
在如今開元新朝文武重臣當中,唐休璟絕對算是一個異類。在大唐邊臣體系當中,安西大都督乃是邊臣中最顯重的官職之一。原本按照大唐重內輕外的傳統,是絕對不會在邊臣當中直接提拔,必須由朝廷派遣大員前往掌握西域一方的軍政大權。
像是前任的安西大都護王孝傑,就是在朝中擔任禁衛將領,被派往西域收復四鎮並留任當地數年。
唐休璟明經出身,雖然也在京畿擔任過官職,但所擔任的乃是王府典簽這樣的府佐,甚至都不算真正的朝士。而更倒霉的是,他所供事的親王乃是吳王李恪。
永徽年間,吳王李恪被長孫無忌搞掉,唐休璟身為其員佐、難免受到連累,便被貶出了京畿,直接被發配到了遼邊的營州,自此便開始了其人戎馬一生的經歷。
自從永徽年間被逐出京,至今已經是將近五十年的光景,當年那個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到如今也早已經成了一個松齡鶴髮的老將。五十年間,東至遼東,西極四鎮,唐休璟始終輾轉於邊疆各地,不曾歸朝任職。
若是換了其他人遭遇如此蹉跎人生,只怕早已經是自暴自棄,但唐休璟卻並沒有就此沉淪、放棄自己的人生,成為一個混跡於邊疆、不得志的老混子。
其人事邊多年,履歷功勳也堪稱豐富。首先在營州的時候,便大破突厥、契丹與奚人的聯合作亂,因功轉任豐州司馬。
而在抵達豐州後不久,又適逢後突厥崛起於漠南,大肆寇掠大唐北疆州縣,甚至就連當時的豐州都督都被突厥斬殺。朝廷因此震驚,不乏人提議放棄豐州,退縮回黃河以南的河曲之地以防守突厥的入寇。
但唐休璟卻力諫朝廷不可輕易放棄豐州,並在極為不利的邊防形勢下苦守彼鄉,讓大唐始終在黃河以北的漠南地區維持其統治與影響,並成為構建三受降城的基礎。
之後唐休璟調任安西副都護,又適逢吐蕃大舉入寇、爭奪西域霸權。朝廷所派遣的韋待價在西征中一敗塗地,唐休璟則收撿敗卒,堅守於西州數年。並且在唐休璟的力請之下,朝廷才決定派遣王孝傑繼續西征並重新收復四鎮。
當然,唐休璟人生最高光時刻還是與吐蕃的洪源谷之戰。是役唐休璟率領唐軍、指揮若定,七十多歲的高齡親自披甲上陣,六戰六克,大破吐蕃,積吐蕃屍骸築作京觀。
這一場大勝,可以說是在大非川一役之後,唐軍在與吐蕃的正面戰爭當中最為輝煌的一次大勝,並由此逼得吐蕃放棄了對隴右與西域的攻略,轉向西南開拓,間接造成了吐蕃贊普赤都松贊壯年而夭。
歷史上,洪源谷一戰之後,唐休璟才終於獲得了朝中統治者的正視,被召回朝中擔任宰相。而這時候,距離他早年被貶謫出朝已經過去了整整五十年的時間!
武周一朝,對外戰事的確是一塌糊塗,但諸如唐休璟這種發奮於邊疆、戎馬一生,並最終位極人臣的光輝閃耀人物也不該被一言而抹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