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788頁

    想要掌握更準確的數據,還是要從尚方監、司仆寺乃至於殿中省尚乘局和都水監等提供物料、器械、牲力等側面進行推算。

    或許也難免會有虛報空額的現象,但諸司數據對比下來,能夠將誤差縮減到最低,在拿不到政事堂一手資料的情況下,這是最為靠譜的方式。

    所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李潼對玄武門的執念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這大半年時間來在相關諸司也安插了不少的人手,這些人未必人人都能忠誠到與謀大事,但調取一部分所司籍冊資料並不困難。

    如果沒有這些提前的工夫,眼下連駐京的兩衙禁軍兵力多少都不清楚,那還搞個屁!

    結合這些資料,李潼估算目下在京的兩衙兵力應該有三萬五到四萬五之間。之所以差額這麼大,是給南衙諸衛府兵留出一個變量。府兵眼下究竟空額到何種程度,只怕就連他奶奶武則天和宰相們都不清楚,李潼又怎麼會知道。

    按照最大化的估計,兩衙兵力是有四萬五。

    但這其中也並非全是有戰鬥力的戰卒,類似左右千牛衛那種少爺兵,南衙諸衛中親勛翊三衛,絕大多數都是官員子嗣在宿衛中,且派駐在諸權貴大臣家中擔任親事帳內。而且還有一部分匠戶色役,也在南衙諸衛編制中。  

    再把這些水分擠去,那麼駐京的可戰兵力,應該在三萬出頭。

    這個數字看起來或許有些小,但哪怕在府兵全盛時期的初唐,府兵帳面數字有六十餘萬,可如果把番代、出征、駐邊等種種因素都考慮其中,京中能夠常駐的兵力撐死了也就五萬多。

    估算出的這個數字,為南北兩衙的總和。這其中,北衙羽林加上千騎應該在一萬出頭。剩下的兩萬多,則由南衙諸衛進行分領。

    從這個兵力對比上也能看出來,武則天為啥這麼能折騰,南省宰相們不是不想弄她,關鍵是他麼打不過啊!北衙兵力集中,而且直拱大內,乃是長上精兵。

    南衙兵力雖然仍然占優,可是卻分散在十幾個衛府。只要其中有幾衛、特別左右衛是宰相們控制不了的,反過來就能被北衙照臉突突。

    李潼眼下的優勢,就在於他是肅岳軍第一任總管將主,肅岳軍三千健兒駐紮於北邙山下,理論上來說,隨時可以投入北衙作戰。

    但事實上這三千健兒只能作為一種震懾,真要跟羽林軍動真格的,勝率堪憂,更不要說羽林軍本身還有堅城駐守。

    關鍵時刻,他真正能夠動用的,只有千騎那千餘人和潛伏在神都城中的敢戰士與新潭附近的故衣社眾。  

    但這部分人就算是能先發制人、攻其不備,在第一時間控制住大內,可事後分分鐘會被兩衙包了餃子。如果沒有其他相匹配的策略,這是一定會發生的。

    他真要將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兵變上,想要挾天子而令諸侯,別的不說,房州他三叔李顯笑得後槽牙都得露出來。

    掉線小十年,老子等的就是這一個機會!真以為老子窩在房州吃屎的!勤王,干那傻侄子,女皇的尊嚴,大唐的榮光,老子來守護!

    幹啥啥不行,噁心人卻是第一名,李顯這個小黃雀,簡直就是他媽媽的守護小天使。在他沒有入京之前,基本上杜絕了大家一條心、反周復唐的可能。

    想到李顯這坨臭狗屎,李潼也是滿心的怨念,正是考慮到他三叔這個存在,他不得不考慮到最惡劣的情況,心裡也並不敢作畢其功於一役的妄想,謀求大變的同時,還要力求給自己加上一條保險槓。

    第0463章 誅除諸武,歸政李氏

    姚元崇所提供的兵部資訊,雖然並不能夠真實反映兩衙禁軍的兵力配比,但也並非全無借鑑意義。

    兵部夏官郎中掌考武官之勛祿品命,即就是絕大多數禁軍將領的資料都能了解到。而對這些將領的影響與控制,便直接關乎大事成敗與否。  

    李潼在這方面,同樣乏甚優勢,甚至根基較之在政局中還要薄弱得多。

    禁軍的將官體系中,關隴勛貴占據著絕對的優勢。高位者如南衙諸衛大將軍,位低者類似桓彥范這樣的低級武官,充斥於南北兩衙,這是時局中任何一股政治勢力都不具備的優勢。

    府兵最為興盛時,天下軍府六百餘,僅僅關中一地就占了兩百八十餘座。儘管底層的府兵軍戶多有流失,但上層的這些將官,卻仍然被保留在了兩衙軍事體系中。

    至於北衙的羽林軍,其前身就是高祖武德時期的元從禁軍,父子相代宿衛,號為父子軍。這些創業元從,本身就有著大量的關隴勛貴。儘管隨著幾番擴建,原本的元從禁軍在北衙體系中已經不能占據主流,但也還殘留著許多影響。

    當然,關隴勛貴並不是一個實體的政治聯盟,僅僅只是一個便與敘述和了解的概念。但他們彼此之間錯綜複雜的聯姻與上下關係,仍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在大事上不失呼應。

    武則天對關隴人家或拉攏或打壓的分而治之,幾乎都是通過兒子們來完成。像李潼他亡父李賢被廢,可以說是李治兩口子與他三叔李顯共同促成的結果。

    這其中比較關鍵的就是出身京兆韋氏的韋思謙、韋承慶父子,這父子相繼為沛王與東宮官佐,隨著李賢的倒台,本來應該前程黯淡,但是並沒有。

    韋思謙在李賢倒台後仍然擔任宰相,一直活到了永昌年間,至於韋承慶和他的兄弟韋嗣立就更本事了,不獨在武周一朝相繼為相,到了中宗朝更因是韋後同宗而繼續執掌權柄。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788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