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0頁
太廟中,太祝入前宣讀祝文,文武群臣則拱從聖人步入太廟,逐室祭告之後,再至高宗大帝廟前各自列定,由聖人、劉幽求、姚元崇分作三獻。聖人歸位之後,禮官取福酒胙肉進獻聖人,聖人飲食完畢,敕賜在場參禮文武重臣。
接下來,禮官便將剩餘的文物器具、包括書寫祝文的祝版等物於高宗廟前掩埋焚燒,完成了祭告太廟神主的流程。
一系列禮程進行下來,時間已經到了午後。完成了太廟內的禮節後,聖人再次在群臣簇擁下登上大輦,自太廟南門而出,繞過橫街抵達朱雀大街,身後長安軍民一路隨行,當然也少不了那些在太廟外跪拜好幾個時辰的蕃國俘虜們。
聖駕沿朱雀大街而進,並登上了位於長安城中軸線上的太極宮承天門城樓,諸軍於承天門下陣列整齊,再請聖人宣告威令。
隨著軍民聚集於承天門下,太常卿王紹宗入前宣讀皇帝制書:六軍護駕、群臣拱從前往乾陵祭拜,再告祖宗,請賜生殺。
第0962章 祖宗功偉,萬世不祧
數日後,聖駕抵達乾陵,並在此舉行了一場更加盛大的祭祀典禮。
參加這一場典禮的除了大唐君臣們之外,諸蕃部君主酋長們也都列其中。特別是青海王慕容萬,位列諸蕃君之首,入前誦讀祭文的時候,情緒激動的淚如滂沱,實在戲多。
慕容萬有此表現倒也情有可原,無論大唐接下來針對青海要如何處理,起碼名義上將吐谷渾王室重新送回了祖地,完成了吐谷渾先代君主、包括大帝生前都沒有完成的壯舉。
李潼看著慕容萬那一番情真意切的表現,心中也不免頗生感慨,更覺得在這滾滾歷史長河中,任何勢力一興一衰都是自有定數。
毫無疑問,吐谷渾也是一個充滿傳奇的政權。早在西晉年間,身為東胡部落一員的慕容吐谷渾長徙萬里來到河西地區,落腳紮根之後,經過數代人披荊斬棘的努力,成功建立起屬於鮮卑人的國都,不獨稱雄一時,其國運延傳更遠遠超過了五胡時期的鮮卑慕容氏。
可是隨著中原王朝的統一與吐蕃的崛起,吐谷渾卻國勢漸衰,幾度亡國。除了大勢演變、壓榨了吐谷渾的生存空間之外,李潼也深刻感受到吐谷渾人才的斷代,已經完全擔負不起復興的希望。
吐蕃所扶植的吐谷渾莫賀可汗,被欽陵在積魚城外劏狗一般的追殺致死。而留在大唐的這一支吐谷渾王室,也實在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才能與氣概。
對於青海後續的治理問題、以及將青海王召回朝中的決定,朝廷已經先一步與慕容萬進行過溝通。雖然言辭間還給慕容萬保留了一些體面,但本質上卻是宣告吐谷渾這個政權徹底消亡在人世間。
慕容萬對此沒有提出任何的反對的意見,而且在聽到其人將要歸朝拜相的消息後,更是感激涕零,連連謝恩。
雖然說也不乏慕容萬明哲保身、不敢忤逆大唐的緣故,但李潼也看得出慕容萬的確沒有長留青海、圖謀建國的想法。
在青海這場大戰中,其人所率數萬吐谷渾遺部,根本就沒有任何主動的爭取與表現,從內心裡便沒有將這一場戰事當作一個復國的機會,表現甚至都不如從西域遠道而來的突騎施部眾。
慕容萬的自暴自棄,或者說庸碌無能,也是李潼下定決心消除吐谷渾這個政權的原因之一。看到慕容萬那樂天知命、感恩戴德的表現,李潼也由衷的欽佩歷史長河中那屢屢從一片廢墟中重續華夏榮光的英雄們。
沒有什麼政權會長盛不衰,但卻有一種精神叫薪火相傳,當這種精神被深深烙入一個民族最深刻的基因中時,這個民族便可當之無愧的稱以偉大,無懼任何的挫折與詆毀,因為他們所行走的是無數先輩用熱血生命、用壯志才能所踐行出來的一條道路,名字叫做復興!
算命的騙你十年八年,虛偽狡詐的看客們以喝倒彩為樂,但路就在腳下,唯負重而行,必能不負祖先!
腦海中蕩漾著這樣的思緒,當李潼站在乾陵中那刻寫著他爺爺高宗皇帝畢生文治武功的述聖紀碑前時,也能平靜視之,且心中泛起了一股強烈的自豪。
這一次乾陵祭告,在李潼看來也是一次示威,不僅僅是向他爺爺宣告自己解決了高宗未能解決的邊患問題,更是宣告他終於憑著自己的努力,將整個大唐拉回了走向更加強盛的正途!
不過當祭祀的隊伍從乾陵轉移到昭陵的時候,李潼心裡那自豪與自得便快速的消散。昭陵內那十四國君石刻像,實在是很能打擊後世帝王們驕傲狂妄的念頭。
雖然說李潼沒能受到他太爺爺耳提面命的教誨,但在昭陵逛了一遭後,有些驕狂的心態再次變得平和起來,自知腳下的道路仍然很長,任重道遠,唯繼續前行。
祭拜過幾座祖陵之後,龐大的隊伍拱從著聖駕踏上了返回長安的路途。僅僅只留下一部分官員,在咸陽附近挑選山陵,準備為聖人生父李賢修建陵寢而作準備。
兩樁大禮進行完畢後,朝廷可以稍微鬆一口氣。雖然接下來朝廷還有一些禮事需要籌備進行,但也不必這麼操切急趕,可以從容安排進行。
歸途中,李潼也拿到了楊再思領銜諸官員們所進行的二帝建廟的討論結果,孝敬皇帝李弘進廟號為義宗,先太子李賢廟號為章宗,兩位先帝兄弟繼統,不異昭穆,並祔太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