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2頁
國中輿情不失控制,接下來需要注意的,自然就是周邊諸胡對於大唐此次軍事行動的態度與立場。
李潼登殿後剛剛坐定,奚酋李大酺便急不可耐的出班叩告道:「今聖人將欲親掌天兵、懲殺賊惡,臣雖出身卑鄙東夷,但也厚享君恩、深懷忠義,懇請聖人能允臣盡發部卒、列陣助勢!」
此時距離聖人公布這一驚人消息已經過去了幾個時辰,諸胡酋賓使們也都各自做出了初步的決定,隨著李大酺出班表態,頓時又有多人一邊懊惱著沒能搶先一步、一邊忙不迭起身爭先恐後的表態。
而有了最初這一批人的表態,接下來殿中諸胡酋們也都紛紛起身發言,表示擁護聖人這一決定。
其實無論這些胡酋們作何表態,都不足影響大唐朝廷的決定,同時也避免不了徵調部伍人馬參戰的義務。但各自的具體態度如何,也能說明許多的問題。
諸羈縻勢力接受大唐的徵召參與各種戰爭,雖然對他們而言也是一個極為沉重的負擔,但同時也是一個極大的機遇。許多胡部就是因為抓住了類似的機遇、表現優異,從而受到了大唐的重點扶植,成為一方的豪強霸主。
諸如那個表現得最為熱切的奚酋李大酺,當然不是因為其人所言滿懷忠義所以才急不可耐,而是看到了東北方面勢力空白、大唐仍然沒有選定一個新的代理人,所以才要踴躍的表現。
擁有此類想法的並不只李大酺一人,諸如剛才因擾亂朝儀而被逐出朝堂的突騎施使者,這會兒甚至在麟德殿外割面請罪、兩頰血流如注、長跪不起,只是懇求大唐天可汗能夠給予突騎施人一個機會,讓他們也能加入到此次對青海用兵中來。
這當然不是犯賤,而是跟所付出的代價相比,當中蘊藏著更大的利益。一旦獲得大唐朝廷的扶植與認可,那麼他們各自發展壯大起來無疑會更加的事半功倍。
當然這一切邏輯成立的前提自然還是大唐本身足夠強大,能夠維持一整套羈縻秩序的正常運行。單就眼下的青海局勢而言,吐蕃也實在不具備與大唐爭勝的條件與實力。
「諸方能忠勤王命、嫉惡如仇,朕亦大感欣慰。軍機行止、徵調細則,朝廷大計議定之後,自有軍令下達。至於今日,寰宇賀此佳節,不作雜論、擾亂興致。」
看著群胡如此踴躍的態度,李潼也笑眯眯地說道。
第0930章 三年盛儲,一戰雄圖
新年大朝會之後,大唐的戰爭機器便完全的運轉開來。宰相劉幽求也從政事堂事務抽身出來,全權負責聖人西征的相關事宜。
自從高宗時期吐蕃侵占青海以來,大唐便不得不在隴右備置重兵進行抗禦防守。這一次皇帝既然要御駕親征,一勞永逸的解決這一邊患問題,大唐的整個戰爭計劃也是極為龐大,單單準備投入這場戰爭中的兵力便計劃有二十萬大軍。
在樞密院所作出的戰爭計劃當中,這將要投入戰爭的二十萬大軍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首先自然是隴右及周邊地區的本有軍隊,開元以來,朝廷在隴右方面的軍事投入也是持續增加。到目前為止,單單隴右的涼州、鄯州、河州與洮州等地,諸軍便達十餘萬眾。
雖然說這十餘萬的駐軍包含了相當一部分開邊屯田的農兵,並非全部都是一線精銳甲兵,但這些屯田兵也並非全無戰鬥力,到了需要的時候同樣可以武裝起來、投入戰鬥。
除了隴右諸州已經在駐的人馬,接下來朝廷還要再組織籌措將近十萬人馬。這一兵力徵調的規模雖然頗為龐大,但對朝廷當下的組織能力來說也並不是一件難事。特別是在去年的驪山演武之後,天下諸州恆有武備,朝廷調度也深具章法。
不過朝廷雖然具有這樣的組織力,但也並不打算十萬人馬盡從國中調度,準備抽調的國中精銳只有三萬兵力。而且這三萬軍隊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也並不會投入到一線的作戰中,只是作為拱從聖駕、保護聖人行止安全的護衛大軍。
至於所缺少的人馬,則就要從周邊諸夷當中進行抽調徵發。而這諸胡所出動人馬的多少,便代表著他們各自在大唐開元新世這一新的羈縻秩序當中所具有的等級與地位。
過去數年時間裡,由於兩衙禁軍參亂頻繁,所以開元以來、中央禁軍幾乎是推倒重建。到如今所形成的內衛與京營格局,使得中央禁軍常備兵力再次恢復到十幾萬的水平。
這一次朝廷派遣人馬,除了拱衛聖人、參與收復青海的一系列戰事之外,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意義,那就是向邊鎮展示中央禁軍的強大戰鬥力,從而恢復中央朝廷對地方邊州的威懾力。
畢竟過往數年,朝廷中動亂接連發生,又發生了府兵制度被全面廢除的重大改革,如今的中央禁軍還能保持幾成的戰鬥力,這是世道中許多人都忍不住生出的疑惑。
因此負責選兵的劉幽求也並沒有直接從禁軍諸部當中抽調人馬,而是匯同內衛、京營等諸將領進行挑選,從士兵的體能、軍技包括德性等全方位的優中選優。
大唐府兵制的崩壞並非短時,從高宗中後期便開始執行長征健兒的選募以彌補府兵的缺失,到了開元新朝更是大開武舉,因此朝廷自然也積攢下來豐富的選兵章法與傳統。諸如身能勝甲、力能負重、弓馬嫻熟等各種選拔標準與流程,也都演變的極為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