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6頁
所以,眼下秩在四品的文昌左右丞便成了文昌台實際的長官。王方慶從原本清閒的麟台少監遞遷為文昌左丞,雖然還沒有正式拜相,但講到實際的職權,其實也已經與宰相相差無幾,能夠統管南省六部曹務。
如此一來,王方慶自然不適合再繼續擔任代王府長史。否則,代王藉由王方慶對朝廷政務能夠進行的滲透可就無從估量了,這是無論哪一方都不願意見到的。
宴會中,李潼首先端杯起祝,對王方慶笑語道:「自此之後,長史由閒司步入都省,可以盡顯長才,襄助國計。立府以來久承關照,濁酒薄席,未足表意。彼此或不能私邸常見,但也盼左丞能不忘故義,於事中長作提教!」
王方慶避席而起,先作揖禮,然後才舉杯應道:「江南陋士,幸能容身名邸,伴隨殿下左右,才為君王並朝中諸相公賞識,察授新用。美席雖不便留居,但情義自是長味。殿下馳譽天下,客席無患無嘉士在居,馨香浸染,可謂修身補益之良在……」
彼此之間的默契,倒是不再需要這番虛情的表達。兩人這一番做作,主要還是做給在場其他賓客來看。王方慶並未以新獲美職而倨傲避嫌,仍以曾為代王門下為榮,這態度自然引人遐想。
今日入府賓客,除了原本王府官佐之外,也有許多在朝供職的朝士。聽到兩人這一番對答,相熟者彼此之間便互相遞了一個眼神,各自心會。
王方慶從代王府長史得補為都高官官,這也使得代王府的府職在時流眼中變得更加具有吸引力。
代王對朝局政事的干涉與影響,如果不是到達一定位置、或者說對當下朝廷事務有著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難免所知不夠深刻。而王方慶此番高升,便把這一層隱在事下的聯繫給加以挑明,讓更多人都能認清楚代王如今在時局中所擁有的影響力。
如今朝廷內氛圍緊張,酷吏來俊臣在逼殺原冬官尚書蘇干之後,非但沒有遭到懲戒,反而被高授為憲台侍御史,這也表明了聖皇陛下的態度,是要再次於朝堂中掀起新一輪的清洗。
也正因此,在朝群臣不免人人自危,甚至許多人都生出棄官歸鄉、以避開殘酷權斗的念頭。但勢位中人,又怎麼捨得放棄眼前所擁有一切。在這樣的情況下,不乏人是想依傍大枝,給自身的仕途安全增加一份保障。
今日代王邸中賓客滿堂,許多人都是心存這樣的想法。而除了代王之外,尚善坊的梁王邸近日也訪客劇增。
畢竟如今在朝諸王,唯此二王最貴,相比起來,梁王勢位更高,乃是政事堂宰相,但代王事跡更顯,名聲較之梁王也更好。
對於這一現象,李潼也不得不感慨,世道人心之複雜,絕不是一人私念能夠算盡。
他奶奶所作一切,都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增加自己的威望,不願意分權給別人,但卻因為太過用力,使得朝臣們都自感承受不了這龐大壓力,反而將時流給逼到了諸王派系中去。
武三思那裡情形如何,李潼不甚清楚,至於他這裡,拜見者絡繹不絕,事態甚至都有些誇張。
單說王方慶所空出來的這個長史位置,王方慶獲得任命是在端午前一天,而在端午節這一天,諸多聞腥而動、自覺有資格爭上一爭的時流便紛紛不同程度的表達願意與代王加深一下情誼。
單單一個王府長史的位置,便吸引了朝中四品通貴六七人之多!不重朝職重府職,這也是在初唐玄武門事變之後便再也沒有發生過的情況。
發生這樣的現象,一則自然是說明在時流眼中,代王殿下這個山頭是真的立起來了,成為了一個值得認真考慮的選擇。
另一個原因,那就是武則天給朝臣們施加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已經大到讓人自覺獨力難支的地步。
白馬寺被抄之後,朝臣群起圍攻薛懷義,君臣矛盾不免尖銳到一個極點。恰巧這時候發生蘇干自殺於刑獄的事情,武則天很快就抓住這個機會,大肆發揮,向朝臣進行施壓。
她採納了來俊臣的說法,直接將蘇干定性為畏罪自殺,非但沒有就此罷休,反而下令繼續深挖蘇干所隱藏的罪孽。
短短兩天時間裡,蘇乾親友故交入刑者便有幾十人之多,大有將這整個傳承悠久的關隴門戶都連根拔起的架勢。
關於這一點,誰也不懷疑武則天究竟有沒有這樣的氣魄,只看李唐宗室被屠戮成什麼樣子,區區一個蘇家在聖皇看來也實在算不了什麼。
王府中堂里,酒過三巡之後,李潼留下府員招待其他賓客們,自與幾個重要的府員退入內堂議事。
「長史高升入省,之後府事也不便勤走頻議,於此也無須過分牽掛。只要專心漕運諸事,讓一眾才寄於此者都能安身為用,積功養望。」
王方慶因為心情暢快多喝了幾杯,這會兒臉色泛紅,聞言後便也點頭鄭重道:「殿下請放心,既然事付於我,必勤勞盡力,不負所托。」
講到這裡,他又望著坐在對席的李敬一說道:「李司馬與殿下相知長情,尤甚於我。我也就不再自賣情資,入府之後如果有什麼雜情難決,使人來告即可。」
李敬一聞言後便點點頭,並向王方慶道謝。
雖然爭求王府長史位置的時流不少,但李潼在權衡一番之後,還是選擇了出身趙郡李氏,並且很早之前就已經認識的李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