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102頁

    欽陵掌權多年,自有一股喜怒不形於色的涵養,若僅僅只是被人作詩調侃,當然也不會憤怒到這種程度,更何況這首詩水平還不差。

    真正讓他憤怒的,還在於詩的內容,大雪滿弓刀?這是什麼意思?

    青海氣候雖然有別關內,但眼下四月中將近五月的時令,自不會有什麼風雪。且此境氣候逐年轉暖,跟幾十年前吐蕃剛剛兼併吐谷渾相比,耕牧期足足延長了小半個月。

    就算天有不測風雲,陡入雪季,但區域內近年降雪最早還是唐國永昌年間與唐國宰相韋待價戰於西域,天降飛雪使唐國糧運不濟而大敗。但哪怕那一年降雪提前了一個多月,也是在七月末將近八月。

    換言之,若這歌中所述便是唐國發起進攻的時節,那麼距離現在的四月中旬起碼還有四五個月的時間!

    想到這一點,欽陵自是無比的糟心,他所有的戰術準備都是建立在唐國意圖速攻、直入青海的基礎上,為此甚至主動放棄了赤嶺防線的對峙、拉鋸。

    門都給你開好了,結果你說現在只是蹭蹭不進來?這誰能受得了!

    凡知兵者,從不會將戰場上一些因素預設的太死板,畢竟戰爭中任何意外情況都會發生。這一個道理,欽陵自然明白,但關鍵還是做不到啊!  

    如果唐軍真的將戰期拖延到七八月的時節,這對欽陵而言自然是大大不利的。

    且不說青海周邊部伍能不能夠撐得住長達半年的集結待戰,單單西域方面的戰況,無論勝負如何,都會給吐蕃國中帶來極大的影響。到了那時候,欽陵無論如何都要歸國主持局面,甚至都不能再繼續留在青海。

    當然,這首詩是唐軍主動傳揚出來,當中必然會存在著一定的誤導成分,或許不足為憑。

    可部下蕃將們講述這首詩在海東區域流傳開來、以至於謠言滋生,許多胡部都因此而違抗吐蕃的徵令,這本身也是一個大大的不利。

    那些胡酋們,他們就算沒有什麼詩文鑑賞水平,但基本的時令不知?居然會因為這樣區區一首詩就輕信欽陵已經敗走,可以不再對吐蕃保持恭謹?

    真實情況當然不是這樣的,欽陵很快就意識到,與其說唐軍妖言惑眾、海東諸胡愚蠢憨厚,不如說這是在表達一種願景。

    那些胡部牧民們,他們下意識願意相信這詩中所描繪的場景,他們期待著欽陵夜遁逃。這首歌謠的傳播,就像是海東地區的胡部他們一次民意宣洩,希望唐軍能夠逐走霸占青海的吐蕃軍隊,讓他們免於再承受吐蕃的奴役。

   

    一首簡單的詩,讓欽陵意識到許多的問題。

    唐國那個統軍的雍王,可不是什麼志驕氣盛的紈絝,其人對蕃國情勢必然已經有著一個相當深刻的理解,而且本身狡黠莫測,善於蠱惑煽動。這是他在此前與唐軍對戰的時候,從沒有遇見過的對手。

    這也是他所以憤怒的原因,並且不由得想起此前在伏俟城所見那個途窮來投的唐國勛貴子弟楊巳對雍王李濟的評價,直言其人表里不一、狡猾多端,需要小心提防。

    當時的欽陵對此是很不以為然的,雖然這個雍王能夠在近乎鬥獸場的唐國政局中脫穎而出、可以肯定能力確是不俗。

    但是在兩國交戰的戰場上,智力狡黠其實算不上什麼,許多問題都是根本性的深刻存在,為將者若太過狡猾多變、朝令夕改,會令將士們無所適從,乃至於自磨鬥志。

    正是因為這樣的想法,欽陵對那個雍王的存在本身並不怎麼看重,甚至還打算利用這一點,刻意去激怒那個雍王,通過其人逼迫老將黑齒常之自亂陣腳。

    可現在,他卻結結實實被上了一課。

    那個雍王在神都政變之後,便匆匆前往關西大殺一通,可知其人戾氣厚重、鬥志不小。關內局勢未定,又忙不迭趕來隴右,更加重了別人對其這一形象的認知。  

    其人入境之後,原本以防守為主的河源軍便開始積極向赤嶺西麓進攻。種種跡象,無不表明唐軍要馬上再啟戰端、兵進青海。

    欽陵也是結合已知諸種,才做出了這樣的判斷。

    為了能夠讓唐軍主動出擊,他甚至還做了許多戰略性的調整,主動向國中表示退步、表態支持用兵西域,以此來讓唐軍相信青海空虛。主動撤離赤嶺,收縮戰線,更給唐軍出兵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條件。

    結果唐軍現在赤嶺也占了,青海依稀在望,卻裹足不前、跑馬唱歌!若早知如此,他還不如維持前計,守住赤嶺防線,繼續保持此前那種對壘狀態。

    「不對……」

    默然沉思半晌之後,欽陵突然又抬起頭來,眸中精光閃爍,開口說道:「唐軍哪來如此多的錢糧給養?安西駐軍,已經讓隴右府庫空虛、疲敝不堪。

    河源軍在戍甲士都飢色難掩,如何能夠維持翻越赤嶺、半年養軍的巨耗?近時隴右有什麼具體動向?速召前陣游弈兵長入帳奏事,還有那個唐人楊巳,他若在此,一併召來!」

    想到大軍給養這個根本性的重要問題,欽陵心定許多,唐國那個雍王確是狡猾,但哪怕再狡猾的人,也難憑空變出錢糧實物。

    唐國富庶雖然不假,但這些年來的邊事消耗也是海量的。

    欽陵幾與唐軍大戰並多收其給養輜重,對此是有著深刻的體會。永昌年間寅識迦河一戰,唐軍各種器械補給已經大不如前,這代表著唐國的國力也已經損耗極深。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102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