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277頁

    換而言知,陳清仁為官的道理就是有自知之明,更知道當官的底線在什麼地方,同時又不死板會有所變通,而且做起事來也踏實認真,像他這樣的官員雖然不起眼,但卻是真真正正能夠幹事的。

    「兄長可惜了。」想到這,劉嗣嘆了口氣道:「當年兄長從龍比小弟更早些,假如兄長一直都在軍中的話,別說一個少將,恐怕連中將也不在話下……」

    陳清仁頓時笑著打斷他話:「兄弟這話說笑了,前面為兄說過,人需有自知之明,為兄於你不同,為兄自認沒有決戰沙場的豪氣,只想安穩渡日,再說,你剛才不也講了,這戰場兇險莫測,九死一生麼?當年為兄同熊、毛兩位兄弟一起投皇爺麾下,可如今也只有為兄一人還在世上,他們兩人倒是想搏一搏前程,但結果呢……?」

    說到這,陳清仁神色黯然,劉嗣也默默點了點頭。

    轉而一笑,陳清仁又道:「其實為兄如今也頗為滿足,雖然僅只是經歷,但想想多年前,又如何能知道有今日的成就?今生為官,已是莫大的福氣,如運氣好的話,也許再過個十數年,能夠以指揮僉事身份告老就心滿意足了。」

    陳清仁的這番話說的實在,他眼下是六品經歷,而指揮僉事是四品官。以他的資歷只要不出差錯,再加上當年從龍的出身,熬個十來年說不定就能幹到這個職位。  

    這對於從小吏出身的陳清仁來講已經極是滿足了,要知道假如當年不跟隨朱怡成的話,以他的出身不是死在亂軍之中就是依舊庸庸碌碌,哪裡會有今天的地位?

    「四品指揮僉事,以兄長的能力想來定能如願。」劉嗣點頭同意道,不過他又惋惜道:「只可惜,兄長當年就從龍,而到現在卻未有爵在身,就算兄長當到指揮僉事又如何,一旦退下去,兄長又如何蔭及後人?難道兄長就不為自家考慮?」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陳清仁嘆道:「朝廷封爵有著封爵的規矩,就算是普通的民爵也不是容易得的,除我立軍功,又或者對於國家有極大功勞,此生想封爵已是難上加難。至於兒孫之事,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如果他們不出息的話,就算有著爵位又如何呢?」

    聽到這,劉嗣在陳清仁的話里雖然聽到了他的認命,但同時也感覺到陳清仁的不甘。畢竟,像他們這些老兄弟中,凡是混出來的誰的官位不比他高?而且都有封爵在身。

    王東就不用講了,就算是劉嗣,而今他已是一等男爵,等朝廷再次封爵後,說不定他就能從一等男升為三等子。官位是傳不下去的,可爵位不同,雖然大明的爵位傳承有著遞減,但要知道一旦成了封爵的貴族,至少今後子孫都屬於貴族中的一員,無論出身又或者將來的仕途都不是普通人可以相比的。  

    提起壺來,為陳清仁續了茶水,劉嗣笑著道:「其實兄長想封爵倒也不難。」

    見陳清仁疑惑地向他看來,劉嗣這才道:「剛才小弟不是說了麼,此次有差事在身,今日來見兄長也正是為了這個差事。如今正有一個機會,我覺得很合適兄長,如兄長願意的話,不要說區區指揮僉事,就算將來做個都指揮使也是尋常。至於封爵,高的小弟無法保證,但一個子爵那是穩穩妥妥的。」

    這話一出,頓時驚得陳清仁臉上詫異無比,同時望著柳嗣的目光中帶著警惕。難道作為軍機大臣,海軍統帥的王東要搞什麼事?所以派劉嗣找到自己?這不可能吧!一來王東已是如此高位,二來自己也不是什麼重要人物,但假如不是這樣的話,那又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第1027章 誘惑

    見到陳清仁的詫異,劉嗣這才娓娓道來。

    等聽完劉嗣的講述後,陳清仁這才明白為何劉嗣會突然找到自己,並且說是領了王東王帥的差事。

    原來就在不久前,王東替代潘夢園總督新明的決策已經確定,明年軍機處換屆後,王東就將從大明啟程前往新明,隨後作為大明駐新明全權大臣以替代如今的新明總督。

    如果僅僅只是替換,王東以前軍機大臣,開國一等公的身份前往新明似乎有些大材小用,畢竟現在的新明總督潘夢園當初僅僅只是王東的部屬,無論在朝中的地位又或者軍中的級別遠不如王東。  

    不過根據劉嗣所說,此次朝廷之所以讓王東去新明,那是因為皇帝朱怡成決定對於新明進行大幅度調整,並設省、州、府、縣,打破原來新明鬆散的政治格局,從而使得新明連同本土一般進行納入直接管轄。

    此外,朝廷將在王東抵達新明後,對於新明的軍政也將進行重新的調整,徹底軍政分離,從而加強中央對新明的控制,並且加大對新明的開發力度。

    除了這些,還有新明面臨的複雜情況也需王東處理。其中包括法蘭西、英國、西班牙三國同大明之間的外交、軍事、商業等各方面情況,再加上對於新明地方的印地安人的征服、歸化等,放眼整個朝堂,也只有王東這既有資格又有威望的人才能勝任。

    雖然只是接替潘夢園,而且新明如今的許多官員說起來也算是王東曾經的部下。畢竟當初潘夢園探索新明之時,那時他還是海軍將領,所以第一批抵達新明的人中基本都是海軍的人。

    這些年,雖然大明對新明的移民力度很大,官方包括民間的移民一開始就超過了每年兩三萬人的巨額數量,其中在第三年的時候大明在這一年裡通過各種渠道向新明一下子就輸送了近五萬人,達到了移民的高峰,隨後才逐步趨向穩定。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277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