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2頁
所以,這個所謂宋王大明朝廷並未有真正承認,當然在趙弘燦死後,趙之埰繼承其父之位,並為大明吞併廣西、貴州兩部有所功勞,這也是朱怡成認可趙之埰為趙家之主,同時破格給予王爵爵位的原因。
但無論怎麼說,給他一個王爵固然是可以,但是宋王之位太過尊貴,朱怡成自然要調整一下,再者朱怡成在定下大明爵位制度後已有章程,非朱姓子弟不得封王,所以趙之埰不可能是親王之爵,最多按照琉球王的例子封為郡王。
所以改宋王為靜江王也是順理成章,至於靜江王的封號自然出自桂林,等正式封爵後,再把趙之埰接至京師,設靜江王王府養將起來,也算朱怡成對得起他了。
除去廖換之外,開國一等公還有兩人,其中董大山為一等衛國公,王東為一等陳國公。除去這三位外,開國公爵中蔣瑾為二等公封祝國公,馬功成為二等公封焦國公,莊岩為二等公封晉國公,林建章為三等公封齊國公,楊勖為三等公封魯國公,王樊為三等公封許國公,史貽直為三等公封燕國公。
這十人為十大公爵,此外其餘人都均有封賞,或封侯、伯、子、男不等,此外還要提一提鄔思道,其實以鄔思道的功勞就算不封一等功,封二等公也不在話下,但是鄔思道早就同朱怡成說過,自己不願封國公,最終朱怡成無奈只能給他留了個一等侯的爵位。
第1022章 安心
把廖煥之找來自然不只是告訴他封宋國公一事這麼簡單,軍機處卸任後,大明首任的幾位軍機大臣如何安置這是更重要的事。
王東已經安排好了,他的去向是新明,而且朱怡成相信王東在新明一定能幹得極好。至於董大山,朝廷六部、五軍都督府和總參謀部改制後,董大山雖然從軍機退出,但依舊同王樊一起另有安置。只是廖煥之卻以年事已高為由,提出了告老還鄉的請求,對於這件事朱怡成思索良久始終沒有批准。
「廖愛卿,上回的摺子朕看了,但朕以為古之廉頗年過八十,依思為國征戰。而愛卿如今還不到花甲之年,如此離開朝堂尚早,況且愛卿為我大明有功在身,朕也不想讓愛卿就此離開,以落得不待功臣的氣度,愛卿以為呢?」
朱怡成直截了當地說道,聽到這番話,廖煥之心中感動,但同時又忍不住輕嘆一聲。
其實廖煥之之所以想告老還鄉,他是打算避開中樞的旋渦。畢竟,他身為首席軍機大臣,地位極高,而這些年來也自認無論於國於君都做的不差。但在他的內心中,這些年裡一直如履薄冰,尤其是近兩年,廖煥之越發低調,其意是思著想全身而退罷了。
畢竟前明時期,朱元璋取得天下後的一系列舉動天下皆知,廖煥之心裡實在是擔心朱怡成會和他的老祖宗一般在大明徹底完成天下一統後把矛頭對準他們這些復明的功臣。
雖然一直以來,朱怡成並沒有表現出如此殘暴,對於手下臣子也算不錯,尤其是對廖煥之更是禮遇又加。但皇帝終究是皇帝,如果把朱怡成這個皇帝當成什麼老好人那就絕對錯了,要知道朱怡成是馬上皇帝,當年也是帶兵一刀一槍從屍山血海里殺出來的,在一旦觸及到他的底線時,朱怡成殺起人來也絲毫不手軟。
當年的福建案,就是朱怡成一手興起,借著福建貪腐一案幾乎捲起了整個大明的腥風血雨。在朱怡成大怒之下,無論是二三品的高官又或者低級官員和小吏,甚至那些商人地主,朱怡成前後就殺了上千人,如不是怕殺得太多以至朝政不穩,恐怕朱怡成還得多砍下幾顆腦袋。
福建案一事,讓所有人都看到了朱怡成這個皇帝的手段和鐵血。而在之後幾年裡,朱怡成雖再沒有掀起如此大案,但在不久之前,因為滿清使臣一事一口氣就處置了上百名官員,其中還有李祺這樣的大員,以至朝野內外對於滿清的態度為之一清,從而再無人敢言贊同滿清稱臣一事。
這件事,表面看是朱怡成為了統一思想,可實際上朱怡成真正的目的廖煥之清楚的很。
朱怡成藉此事突然發難,一來是確立政治正確性,二來也是用這種方式壓制逐漸抬頭的文官集團,以避免如今大明朝廷中的文官集團,尤其是儒家的勢力過大。
作為首席軍機大臣,文官之首,廖煥之自然是看得明白,而且他也知道朱怡成做這件事之前早就有過謀劃,無論是通事處又或者錦衣衛,對於之前發生的一切全在掌握之中,卻絲毫不動,直到汪景祺的一份奏摺,這才掀出此案。
所以講,汪景祺只是一個引子罷了,就算沒有汪景祺也有李景祺、張景祺這樣的人揭開此案。從一開始朱怡成就打著用這辦法來處置的企圖,只可憐李祺等人絲毫不知,一個個自作聰明跳進陷阱,最終成了朱怡成手裡的棋子。
但相比福建案,清廷使臣案中並未殺人,可要知道結果對於李祺這樣的官員來講,失去了仕途簡直比殺了他們更甚。還有那些國子監的讀書人,直接被剝奪了功名,也等於堵死了他們的前途。
在廖煥之看來,朱怡成搞政治平衡的手段越來越令人無法想像,在他以為恐怕再過幾年,以朱怡成的脾氣恐怕會再來一次。但之後朱怡成的矛頭會針對誰,這誰都無法知曉,但廖煥之對於這卻是確信無疑。
眼下自己已功成名就,不順著退出軍機之位的機會順勢離開朝堂,難道還在朝堂中當靶子麼?這就是廖煥之所顧慮的所在,也是他主動向朱怡成提出告老還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