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2頁
福建案後,陳五顯就在五軍都督府掛職,卻沒有實際領兵作戰的機會。等朱怡成北遷京師後,重建京營,陳五顯這才撈著機會在京營領了一份差。
雖說陳五顯在京營擔任了實際軍職,而且他的軍銜也是上將,再加上這一次封爵他是一等侯的爵位,但其位雖高,卻只是林建章的副手,主要負責京營的訓練和後勤工作。
對此,陳五顯早就憋的慌了,這一年多來在京營無所事事,所以當得知朱怡成準備讓董大山率領京營精銳去遼東打仗的時候,陳五顯哪裡按捺得住?當即主動請纓要求上戰場為國效力,朱怡成得知後念在陳五顯的功勞和忠心份上同意了此事,這才有今日陳五顯在武英殿參議議事。
第1060章 策略
朱怡成同大家一起笑了幾聲,和顏悅色地勉勵了幾句陳五顯,接著把目光投向史貽直。
「軍機處這邊對於今年的戰備準備如何了?」
史貽直當即做了簡單匯報,在場所有人都仔細聽著。作為如今的首席軍機,史貽直身上的擔子不輕,尤其是今年大明還要繼續打仗,而且不是小仗。
海外就暫且不說了,僅僅說本土,遼東、西南、西北這三地是重中之重。
眼下岳鍾琪主攻西南,馬功成坐鎮山西,至於遼東由董大山負責。這三處大明有兩處今年是必須拿下的,那就是西南和遼東兩地,這也是朱怡成在不久前做出的決定。
大明現在軍力強盛,從這點而言自然是遠超滿清的。可是打仗不僅僅只是依靠兵力多寡又或者誰厲害就能贏,兵書有言,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普通的小戰役暫且不說,凡是大仗除了兵員、素質、指揮官的能力這些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後勤。
再強大的軍隊,在沒有充裕的後勤保障之下也發揮不出作用。就像是歷史上二戰時期的三德子,前期橫掃天下勢不可擋,可到中後期時卻節節敗退,顯露疲勢,從而最終失敗。
其實那是因為士兵素質和兵力原因麼?當然這原因也不是沒有,可實際上真正造成這個因素的除了三德子二線作戰外,就是資源的貧乏導致後勤崩潰,從而無法再像戰爭初期那樣滿足戰場需求。
舉個簡單例子,就算在二戰後期,三德子的軍隊依舊勇猛無比,打得盟軍叫苦不迭,可因為機械部隊嚴重缺乏油料,幾百上千輛坦克根本無法支持一場戰爭的持續,在耗盡油料的情況下,無奈只能把這些完好無損的戰爭機器拋棄在戰場上,從而導致不敗而敗的結果。
其實人類自誕生以來,一直都處在戰爭——和平——戰爭的循環狀態,每一個文明都是在不斷戰爭中洗禮並成長起來的。
後世曾經有學者說,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是愛好和平的文明,這純粹就是扯蛋!中華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起初只是一個小小的部落,經過不斷戰爭和征服,這才發展壯大起來,形成了中華文明的稚型。
在此基礎上,中華文明不斷擴展,由此為中心向四方發展,經歷數千年才有了如今的模樣。
所以,但凡知道些歷史的人都能知道,中華文明的文明史其實就是一部在戰爭和征服過程中不斷壯大的戰爭史。而在歷朝歷代的歷史中,關於戰爭的描述也是數不勝數。所謂的愛好和平,那只是宣傳而已,如果沒有先輩的征戰,恐怕這世界上中華文明就如同其他已經在歷史長河中消失的文明一般徹底覆滅了。
要支持朱怡成的戰略目標,大明需要調動的不僅是軍力,還有要支持和滿足戰爭的無數準備。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朱怡成把這件事交給了史貽直負責,同時授權他可以以首席軍機大臣的職位調動一切相關職權。
這也是史貽直擔任首席軍機大臣後第一次負責如此重要的事,自然是極為上心的,這些日子他一直在忙於此事,甚至親力親為,所以當朱怡成詢問起後自然是對答如流。
聽完了史貽直的回答,朱怡成表示還算滿意,同時依舊叮囑他戰事為重,一切必須要以滿足戰爭需求為第一。
「如今是二月十五,按計劃最遲四月中旬出兵關外,所以留給你們的時間只有兩個月而已,時間緊迫,諸位不要大意。」
朱怡成話音剛落,眾人連忙施禮應聲,隨後陸續告退。
眾人離開,董大山卻被朱怡成留了下來,朱怡成招呼著董大山坐下,小江子端來兩杯茶放下後離開,端起茶喝了一口,朱怡成這才笑問董大山對於遼東戰事的看法。
董大山簡單說了說,無非就是他剛前講過的那些話,不過當他見朱怡成微微皺起眉頭,心裡就明白朱怡成應該是看出了自己心裡還有所顧慮,想到這他也不再隱瞞,把自己之前未講的那些也和盤托出。
認真聽完董大山的話,朱怡成沉思片刻這才點了點頭:「你所慮是有道理的,其實朕心裡也是如此。以我大明軍力,再加你領兵,要恢復遼東故土應該不是難事,可要徹底解決遼東滿清,甚至繼續向北推進的話恐怕力有不及啊!」
「皇爺聖明,臣也是這等想的。」董大山之所以前面話只說一半,他是擔心給朱怡成制訂的遼東戰略潑一盆冷水,要知道朱怡成對遼東的重視是眾人皆知的,而且也謀劃了許久。
再加上這一次由山海關和朝鮮兩個方向出兵,總兵力(包括朝鮮軍)加起來已經超過了二十多萬,這樣大的兵力安排是大明自中原之戰後從未有過的,何況遼東不比中原,無論地利又或者其他因素都有特別之處,作為主帥的董大山一旦在會議上直言不諱,萬一惹惱了朱怡成可是不好。